mysql行锁怎么实现的,Java如何实现对Mysql数据库的行锁?

在讲锁之前,首先讲讲两个概念吧 ,嘿嘿 行锁和MySQL 事务属性

行锁

mysql实现行级锁的两大前提就是,innodb引擎并且开启事务。由于MySQL/InnoDB的加锁分析,一般日常中使用方式为: 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 for update 语句并且在 Repeatable Read 事务隔离级别下。

行锁的劣势:开销大;加锁慢;会出现死锁

行锁的优势:锁的粒度小,发生锁冲突的概率低;处理并发的能力强

加锁的方式:自动加锁。对于UPDATE、DELETE和INSERT语句,InnoDB会自动给涉及数据集加排他锁;对于普通SELECT语句,InnoDB不会加任何锁;当然我们也可以显示的加锁:

共享锁: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条件” + lock in share more

排他锁: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条件“ + for update

MySQL 事务属性

事务是由一组SQL语句组成的逻辑处理单元,事务具有ACID属性。

原子性(Atomicity):事务是一个原子操作单元。在当时原子是不可分割的最小元素,其对数据的修改,要么全部成功,要么全部都不成功。

一致性(Consistent):事务开始到结束的时间段内,数据都必须保持一致状态。

隔离性(Isolation):数据库系统提供一定的隔离机制,保证事务在不受外部并发操作影响的”独立”环境执行。

持久性(Durable):事务完成后,它对于数据的修改是永久性的,即使出现系统故障也能够保持。

举例说明

innodb引擎中行级锁分为以下三种锁

1.Record Lock

单个行记录上的锁

2.Gap Lock

间隙锁,锁定一个范围,不包括记录本身

3.Next-Key Lock

锁定一个范围和记录本身

话不多说直接代码开干

代码: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order_no= '20200521xxx' for update;

order_no是主键的时候,可以确定唯一一条数据, 所以在此加上Record Lock(即为单个记录上锁)

order_no是普通索引的时候,innodb层面 会根据条件锁定一个范围,在查询的时候聚簇索引上加Record Lock(即为单个记录上锁)

order_no不是索引的时候,本条sql会进行全表扫描,会在所有的聚簇索引上加锁,相当于全表锁,这个是在mysql innodb引擎层面决定。

还有一种情况,假如后面跟多个情况

代码:select * from table where order_no= '20200521' and code='xxx' for update;

经过上面分析

order_no主键,code不是索引,查询都只有一条数据,加Record Lock

order_no 普通索引,code不是索引 ,会先扫描order_no= '20200521',范围下加锁

结论:我们的for update 并不时都锁一条记录,也并不是只有一个锁,但是也包含我们常用的手段了,在项目中可以实践用用哦

好了,如果对您有帮助,记得关注收藏转发哦,我会一直在这里等候与您交流

"

mysql行锁怎么实现的,Java如何实现对Mysql数据库的行锁?

详解MySQL中的死锁情况以及对死锁的处理方法?

多个事务争抢某个资源的时候可能会发生死锁。如果频繁发生死锁了可以通过设置innodb_print_all_deadlocks,会把所有的死锁记录保存到error log中,通过log分析是什么问题造成的。在开发中可以创建合适的索引,使用小且执行时间短的代码作为一个事务,来避免死锁发生。

"

剖析MySQL InnoDB引擎的行锁表锁,怎样利用锁解决事务并发问题?

从 MySQL 5.7 开始,开发人员改变了 InnoDB 构建二级索引的方式,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而不是早期版本中自上而下的方法了。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一个示例来说明如何构建 InnoDB 索引。最后,我将解释如何通过为 innodb_fill_factor 设置更合适的值。

索引构建过程

在有数据的表上构建索引,InnoDB 中有以下几个阶段:1.读取阶段(从聚簇索引读取并构建二级索引条目)2.合并排序阶段3.插入阶段(将排序记录插入二级索引)在 5.6 版本之前,MySQL 通过一次插入一条记录来构建二级索引。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法。搜索插入位置从树的根部(顶部)开始并达到叶页(底部)。该记录插入光标指向的叶页上。在查找插入位置和进行业面拆分和合并方面开销很大。从MySQL 5.7开始,添加索引期间的插入阶段使用“排序索引构建”,也称为“批量索引加载”。在这种方法中,索引是“自下而上”构建的。即叶页(底部)首先构建,然后非叶级别直到根(顶部)。

示例

在这些情况下使用排序的索引构建:

  • ALTER TABLE t1 ADD INDEX(or CREATE INDEX)
  • ALTER TABLE t1 ADD FULLTEXT INDEX
  • ALTER TABLE t1 ADD COLUMN, ALGORITHM = INPLACE
  • OPIMIZE t1
  • 对于最后两个用例,ALTER 会创建一个中间表。中间表索引(主要和次要)使用“排序索引构建”构建。
  • 算法
  • 在 0 级别创建页,还要为此页创建一个游标
  • 使用 0 级别处的游标插入页面,直到填满
  • 页面填满后,创建一个兄弟页(不要插入到兄弟页)
  • 为当前的整页创建节点指针(子页中的最小键,子页码),并将节点指针插入上一级(父页)
  • 在较高级别,检查游标是否已定位。如果没有,请为该级别创建父页和游标
  • 在父页插入节点指针
  • 如果父页已填满,请重复步骤 3, 4, 5, 6
  • 现在插入兄弟页并使游标指向兄弟页
  • 在所有插入的末尾,每个级别的游标指向最右边的页。提交所有游标(意味着提交修改页面的迷你事务,释放所有锁存器)
  • 为简单起见,上述算法跳过了有关压缩页和 BLOB(外部存储的 BLOB)处理的细节。
  • 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构建索引为简单起见,假设子页和非子页中允许的 最大记录数为 3
  • CREATE TABLE t1 (a INT PRIMARY KEY, b INT, c BLOB);
  • INSERT INTO t1 VALUES (1, 11, 'hello111');
  • INSERT INTO t1 VALUES (2, 22, 'hello222');
  • INSERT INTO t1 VALUES (3, 33, 'hello333');
  • INSERT INTO t1 VALUES (4, 44, 'hello444');
  • INSERT INTO t1 VALUES (5, 55, 'hello555');
  • INSERT INTO t1 VALUES (6, 66, 'hello666');
  • INSERT INTO t1 VALUES (7, 77, 'hello777');
  • INSERT INTO t1 VALUES (8, 88, 'hello888');
  • INSERT INTO t1 VALUES (9, 99, 'hello999');
  • INSERT INTO t1 VALUES (10, 1010, 'hello101010');
  • ALTER TABLE t1 ADD INDEX k1(b);
  • InnoDB 将主键字段追加到二级索引。二级索引 k1 的记录格式为(b, a)。在排序阶段完成后,记录为:
  • (11,1), (22,2), (33,3), (44,4), (55,5), (66,6), (77,7), (88,8), (99,9), (1010, 10)
  • 初始插入阶段
  • 让我们从记录 (11,1) 开始。
  • 在 0 级别(叶级别)创建页
  • 创建一个到页的游标
  • 所有插入都将转到此页面,直到它填满了
  • 箭头显示游标当前指向的位置。它目前位于第 5 页,下一个插入将转到此页面。
  • 还有两个空闲插槽,因此插入记录 (22,2) 和 (33,3) 非常简单对于下一条记录 (44,4),页码 5 已满(前面提到的假设最大记录数为 3)。这就是步骤。页填充时的索引构建
  • 创建一个兄弟页,页码 6
  • 不要插入兄弟页
  • 在游标处提交页面,即迷你事务提交,释放锁存器等
  • 作为提交的一部分,创建节点指针并将其插入到 【当前级别 + 1】 的父页面中(即在 1 级别)
  • 节点指针的格式 (子页面中的最小键,子页码) 。第 5 页的最小键是 (11,1) 。在父级别插入记录 ((11,1),5)。
  • 1 级别的父页尚不存在,MySQL 创建页码 7 和指向页码 7 的游标。
  • 将 ((11,1),5) 插入第 7 页
  • 现在,返回到 0 级并创建从第 5 页到第 6 页的链接,反之亦然
  • 0 级别的游标现在指向兄弟页,页码为 6
  • 将 (44,4) 插入第 6 页
  • 下一个插入 - (55,5) 和 (66,6) - 很简单,它们转到第 6 页。
  • 插入记录 (77,7) 类似于 (44,4),除了父页面 (页面编号 7) 已经存在并且它有两个以上记录的空间。首先将节点指针 ((44,4),8) 插入第 7 页,然后将 (77,7) 记录到同级 8 页中。
  • 插入记录 (88,8) 和 (99,9) 很简单,因为第 8 页有两个空闲插槽。
  • 下一个插入 (1010,10) 。将节点指针 ((77,7),8) 插入 1级别的父页(页码 7)。MySQL 在 0 级创建同级页码 9。将记录 (1010,10) 插入第 9 页并将光标更改为此页面。以此类推。在上面的示例中,数据库在 0 级别提交到第 9 页,在 1 级别提交到第 7 页。
  • 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完整的 B+-tree 索引,它是自下至上构建的!
  • 索引填充因子全局变量 innodb_fill_factor 用于设置插入 B-tree 页中的空间量。默认值为 100,表示使用整个业面(不包括页眉)。聚簇索引具有 innodb_fill_factor=100 的免除项。 在这种情况下,聚簇索引也空间的 1 /16 保持空闲。即 6.25% 的空间用于未来的 DML。
  • 值 80 意味着 MySQL 使用了 80% 的页空间填充,预留 20% 于未来的更新。如果 innodb_fill_factor=100 则没有剩余空间供未来插入二级索引。如果在添加索引后,期望表上有更多的 DML,则可能导致业面拆分并再次合并。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使用 80-90 之间的值。此变量还会影响使用 OPTIMIZE TABLE 和 ALTER TABLE DROP COLUMN, ALGOITHM=INPLACE 重新创建的索引。也不应该设置太低的值,例如低于 50。因为索引会占用浪费更多的磁盘空间,值较低时,索引中的页数较多,索引统计信息的采样可能不是最佳的。优化器可以选择具有次优统计信息的错误查询计划。
  • 排序索引构建的优点
  • 没有页面拆分(不包括压缩表)和合并
  • 没有重复搜索插入位置
  • 插入不会被重做记录(页分配除外),因此重做日志子系统的压力较小
  • 缺点
  • ALTER 正在进行时,插入性能降低 Bug#82940,但在后续版本中计划修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