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阿里巴巴宣布升级组织体系,阿里巴巴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发出内部信,宣布公司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成立“中国数字商业”和“海外数字商业两大板块”,各项业务将用更清晰的战略蓝图、更敏捷的组织面向未来,为客户创造长期价值。业内人士认为,内需、全球化和云计算是阿里巴巴的三大战略这次升级“多元化治理”体系,意味着阿里将进一步发力内需和全球化。“多元化治理”成为阿里全新的组织战略,目的是以组织创新激发业务创新。
阿里技术太牛 结果自己把自己打败了
阿里巴巴张勇:阿里要推进全球化,全球化是阿里的未来。大家应该如何解读?
简单解读一下。
1.适合:全球化是阿里的自然之选。
在传统的BAT三家企业之中,腾讯最强的社交,全球化的壁垒以及强敌还是蛮多的;百度的搜索,除了中国市场之外,世界已经被谷歌占领;剩下的阿里,其零售贸易的主业属性(零售、贸易是世界性的“商业语言”),相对腾讯等而言,是最有利全球化的。
我们可以把阿里视作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一个缩影。
2.必然:全球化是阿里的必然之选。
阿里未来五年的目标是服务10亿消费者,如果在中国市场就实现了,基本上相当于把14岁以上人群的少、青、中、老,全部撸上阿里平台了,这现实吗?
阿里到2036的远期目标是要服务20亿消费者,中国才14亿人口,全算上也还差一大截,不全球化,不再在中国市场之外通过全球化发展10亿以上海外消费者,也显然是不行的。
3.战略需要:全球化是阿里的战略之选。
作为一家喜欢自称“数字化经济体”的企业,通过“数字化经济”推动和融入到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浪潮中,是一种堪称再“恰当”不过的方式了。
作为一家背靠14亿人口,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还在高速发展的企业来讲,阿里的“中国”身份,本身就对全球的企业和消费者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阿里的战略定位是做商业基础设施的提供者,而商业基础设施价值最大化最主要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全球化,实现使用者、交易者、得利者的全球化。
也就是说全球化是阿里的战略之选。
事实上,阿里的全球化行动早就开始了,并在国内市场流量红利日渐消失的这几年,加快了全球化的进程;甚至是在其成立之初,阿里就已经把全球化当做未来的一个方向了。
所以说,全球化对阿里来讲,并不是一个什么“新奇玩意”……从大公司的布局及其动作背后发现趋势与机会,关注李政权号主页专栏《见势》;价值深聊,可加入圈子“未来商圈”。
马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接任,在任期间能超越马云的功绩吗?
马云卸任阿里董事局主席张勇接任,在任期间能超越马云的功绩吗?阿里巴巴已经成为一艘超级巨轮,张勇要超越马云的成就,恐怕得再造一个阿里巴巴才行。阿里巴巴从0开始,硬是在马云强力的“忽悠”能力下,众兄弟们才不离不弃,才有众多良才加入阿里巴巴,经历了大风大浪发展到如今可谓是四平八稳稳步前行。
阿里巴巴目前的市值在4667亿美元,参股、控股的企业和业务领域众多,渗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这些正是马云在位置上创造的辉煌的成绩,而在张勇的位上能够创造如此辉煌的成绩,确属非常不易。带淘宝、创天猫、并盒马购银泰等,无不彰显张勇的超强能力。
从张勇的履历来看,其众多的成绩还是处于“将相”位置,才更能发挥其能量。而要作为“王”的经历可几乎是空白,这与马云相比较起来,是有不足的。马云作为创业者,具有开拓的战略眼光,能够自己从无到有带领一帮兄弟左冲右突奋力开拓,创出一片江山来。
而张勇,主要还是在于守成者位置,要想超越前任可就难了。从安达信、盛大走到阿里巴巴,张勇都是在有人掌控有人指引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发挥其“将相”的能力,沿着公司制定的轨道中,干出一番事业来。
不过接手阿里巴巴,有一点儿“王”的味道,这就要看马云和蔡崇信对张勇的放手尺度。未来的阿里巴巴,也许能够在某一方面干出相当惊人的成绩,比如芯片、人工智能等,这样的成就虽不如马云带领阿里巴巴取得成就那样轰轰烈烈,但绝对可以在行业内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过,事物的发展谁也不能预料。至少到目前,张勇的个人成绩还是相当靓丽的,未来的发展同样非常广阔,特别是科技水平的进一步深入。把阿里巴巴的市值带上一万亿美元,张勇也可算超越马云,虽然这很艰难,但“梦想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更多分享,请关注《东风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