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半专业人士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认为阿里云这个策略是非常明智的,原因如下:
首先来说说阿里云为什么不做SaaS,其实阿里云本来就是要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将自己的技术沉淀转化为各种易用模块,这样的效率更高,效果也更好。
如此一来,ISV只需要简单地操作,不用写多少代码就能搭建出实用的SaaS应用,发布到支付宝小程序上提供服务,很容易就能实现商业化闭环。
至于提供技术支持合作伙伴做更好的SaaS,在我看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阿里云提供涵盖了商业中心、能力中心、技术中心三大主题的SaaS加速器,通过云市场来帮助合作伙伴实现商业变现和闭环。
具体来说,就是通过阿里集团和三方丰富的业务能力API,将业务从0到1构建的周期缩短、成本降低,还包括提供SaaS Launchkit、快速定制、一云多端(App、小程序等)等一系列能力,降低应用上云带来的迁移、应用、开发和定制的门槛,从而提升效率。另一方面,阿里云还面向这些小程序开发者提供了“一云多端”的服务,为他们提供统一的云后端能力,这样业务就实现了在多个小程序平台的多端透出和统一运营。
同时,阿里云还发布了“繁星”计划,要扶持200多万开发者和100多万商家。如果开发者和商家的小程序入选 “超星”,还能获得支付宝、淘宝、钉钉、高德的流量支持。
可见,阿里云这样的策略是真正为技术合作伙伴着想,称得上是一招好棋。
阿里云的云计算到底是做什么的,和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关系?
“阿里云”,在我看来就是一个囊括很多高能黑科技的“新物种”。
在今年5月份的云栖大会武汉峰会上,阿里云副总裁曾经说过,“中国只有两种云,一种是拿来主义的云,一种是自主可控的飞天云”。阿里云就是后面的这种“飞天云”,自主可控。
现在,阿里云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领域,包括体育、教育、医疗、运营商、服务业、物流、多媒体等,还有那些新兴行业,比如新零售、新金融、新能源等等。这些合作伙伴组成了阿里云的生态,和阿里云的关系就如同“双生花”,共生共存。
虽然有些人可能不知道阿里云,但其实,它的技术服务早就已经辐射到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过年过节我们要在12306上面抢票回家,那么多人同时在线,系统都没有崩溃,就是因为有阿里云强大的技术支撑。
还有就是很多人最爱的海底捞,以前这个品牌开店选址都是靠经验、凭感觉的,但是阿里云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可以帮忙店铺科学地选址,就能够让你在想吃的时候,经常能发现海底捞就离你不远。
阿里云还在2016年杭州云栖大会上,推出了ET城市大脑。就像是一个城市的人工智能中枢,可以调配公共资源。比如说智能调节红绿灯,优化公交车发车时间。
说不定哪一天,阿里云技术就把我们居住的城市打造成一部“科幻片”了,然后给生活加上各种特效!
总之,阿里云就是一家“黑科技”满满的云计算和人工智能公司。再过半个月就是阿里云2018年的杭州云栖大会了,还是很值得期待的!
2B产业风口渐强,市场营销如何破局?
这里略微科普并阐述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B2B,Business to Business,可谓之产业互联网,有别于B2C,Business to Consumer(消费互联网)。产业互联网是下一个投资热点和风口,群雄逐鹿硝烟四起,被称为互联网的下半场。中国互联网科技已发展20多年,已经深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也主要是消费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互联网巨头BAT布局产业互联网,是建设平台型的基础设施,例如云服务、开放平台等。近年来采取的营销方式都是财大气粗:百度AI开发者大会、百度联盟生态合作伙伴大会、百度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百度教育合作伙伴大会;阿里巴巴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阿里云峰会、阿里云栖大会;腾讯新文创生态大会、腾讯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腾讯全球数字生态大会、腾讯云+社区开发者大会等,每个千人大会的费用投入至少是百万级。但相对于消费互联网动辄千万上亿的品牌广告支出,还是算少的了。
这里引用产业互联网专家卫哲的观点:
产业互联网可以分为2B交易型、2B服务型、2B产品型三大类别。软硬兼施、轻重兼顾、大小通吃是产业互联网的三句口诀。
2B用纯互联网营销打法覆盖不了,需要做B2B地推获客。在2B行业,产品的使用者、决策者、买单者不是同一个人,这是典型的多人决策性质。企业做B2B地推应该分阶段去抓四个“率”:覆盖率、转换率、复购率、渗透率。
第一个月追求的是覆盖率。地推要学习毛泽东的思想—“集中用兵”。很多企业把推广团队的100个人分配到30个城市,每个城市放3个,这是绝对错误的打法。应该把这100人放一个城市,在一个月内完成覆盖,聚集效应。
第二是做转换率。什么叫转换率?第一个月覆盖的公司,第二个月能下多少订单就叫转换率。
第三个月要开始抓复购。从第四个月开始,团队就要大转移了,前面推广团队的任务基本完成之后,就要交给后续的服务团队,要对已经开户、转换和复购的企业做渗透。
什么是渗透?2B无论是服务型的还是产品型的,很重要的一点是你的平台占它整个采购量的比例是多少。如果它给你的比例只有5%-10%的话,意味着随时可以踢掉你。
B2B公司必须占到客户采购量的1/3甚至过半,这个客户才安全的。你对它的服务或者商品的使用渗透率有多高,决定了你跟它的关系有多稳定。一个2B平台能不能成功,最后还是要看渗透率。当年阿里能做得好,是因为中国供应商的客户,80%的出口量是在阿里巴巴平台实现的。
总结而言,产业互联网营销要在三个月内迅速完成前面的三个“率”,但最后的“渗透率”,可能要花上三年的时间啃下来。
产业互联网时代,如果要进入一个行业,一定要知道原有主流的贸易公司是怎么挣钱的,然后去把中间某一件事做到极致——不挣钱,竞争对手就没有办法跟你抗衡了。
以上大咖卫哲的意见,很实在的。To B营销讲究精准,知道您的客户是谁,对症下药,覆盖到客户,影响到客户,最终达成转化和渗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你学到什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