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好吃,刺激,但不是人人能多吃。偶尔换个口味好,常吃辣火锅,身体内火会大,口腔胃部喉咙等有人会因火大不适。所以,尽兴之后,人们会冷静审视健康问题。可能这也是客源减少因素之一。加之现在疫情管控,为避免疫情传染,客源减少也是因素之一?
海底捞关停300家左右门店,不会裁员,难道不会亏本吗?
首先我们来看公告
300家门店本身就是盈利不如预期甚至亏本的店,关停也是止损,而且公告中明确指出300家之中部分只是暂时休整,择期重开。这时把安置员工再重新配置到重开的门店,自然比重新招募新员工再培训要好。
海底捞要关停300家店,对此你怎么看?
你好,我昨天就看到类似的新闻了,震惊!2020年海底捞却以每天新增1.5个新店的速度扩张,又宣布在2021年末逐步关停300家左右客流量相对较低及经营业绩不如预期的海底捞门店。这种极大反转,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我们该有哪些反思呢?我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海底捞前员工之谈: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对于这位总部前员工,他感知到不仅是新加坡总部,看大环境,包括北京那边的区域教练也准备套现跑路的造型了。
- 目前他的部门也解散了,教练喜欢的总部员工,就给发配到门店当店经理了,这是好的。但是哪有那么多店让你去当啊!很多元老也走了,他所在工程部的同事到现在维权无果,因为没有工程了,让他一直在门店学习接店遥遥无期,没办法,实属无奈的现状逼他离职。公司还欠了他十几万,确实有点心寒了。
前两天这两个人一起聚餐,三十多岁的大男人互相说经历,都说以前环境真好,大家都愿意去打拼,当时一个月绩效好了七八万殊不知是最后的狂欢。
- 可是,后来五线城市都开满了,饱和得不行,翻台率二都达不到,自己骗自己。最可笑的是,负责市场部的教练在晨会还说,四线城市我们大力下沉,明年我们拓展到五线。她都不知道已经开满了…你就说这是多可怕吧!也是,张勇挣得钱确实几辈子也花不完!以前环境真的好,真的是双手改变命运,现在呢…也许门店死活和人家有什么关系。如今能够正式官宣反省,这是好事,否则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了。
据他描述拓展部当时的口号是:开出数量,开出质量。如果真的有之前的同事看到了,是否会扪心自问…在四面环山的地方开店真的开出质量了吗?在GDP倒数前五的县城开店,能开出质量了吗?在两公里以内有两家海底捞门店了你还开,能开出质量了吗?在空铺那么多的商场开店能开出质量了吗?这的确都是值得海底捞好好去反思的。
但是不管怎么说吧,企业再不好,但海底捞的味道还是不错的,海底捞的员工们大部分还是抱着双手改变命运的美好初衷的。这位前员工说毕竟那是他毕业第一份工作,毕竟师父们对他都特别好,毕竟离职也是因为个人原因,毕竟…毕竟他当时是为公司尽心尽力服务的。
二、从旁观者的角度看,海底捞真正的问题又是在哪里呢?
从自身对餐饮品牌的理解,我觉得海底捞的问题,主要是体现在如下的三个方面:
第一,是门店太多了 ,肯定会有效益不好的。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也不能说每家店都可行,店面是否持续盈利,这是玄学。
第二,就是火锅的单价确实也不便宜,单人价格七十元以上的算是中高端火锅了,海底捞毫无疑问是这个价位。群众的消费水平,始终会趋于稳定。疫情这个黑天鹅因素,也时而不时的影响。
论价格,巴奴好像更贵一点点。如果不是为了社交需求,我本人很少去吃火锅。第一是腻了 第二确实也不便宜。不过一大群人聚餐 火锅还是最普世的。
第三,是品牌吸引力的问题。在登上市场十年以上,如何保持品牌和服务的吸引力,对于每一家品牌都是一关。火锅是个大市场,也是一个非常内卷的市场。谭鸭血,袁老四,巴奴,小龙坎,甚至还有德庄啥的。市场终究是有限的 况且也不是天天都有钱吃火锅。
我再说点实际的,我今天在高德地图上随手一抖,我身边的海底捞是多少家呢。三公里五家,这个频次确实是有点密集了。况且在我所在地城市,本地网红巴奴也相当有号召力。这么密集的店面
三、今年我了解很多品牌都处在调整期,大量关闭亏损店铺,然后重新开些店
根据我所了解到的,目前在总量上是开多关少,而且品牌开店越来越谨慎。实体商业只要有几个月的低谷期,店租和人员成本就会把门店压垮。很多餐饮品牌,特别是高单价的品牌受打击特别明显。
- 海底捞实话实说,这个价位受打击是比较大的,要是纯粹算一笔吃饭的账,海底捞是贵的。熟悉供应链的朋友都知道,同等质量的食材你在低1个档次的火锅店,也是这些肉和蔬菜。包括呷哺呷哺和凑凑,很多sku也都是重复的。
其实海底捞属于比较早期给消费者提供“情绪价值”的企业,用非常热情的服务让消费者体现尊贵感和亲切感。
“哇,吃顿火锅这么多人,给我,忙前忙后”
问题是,情绪价值这东西,随着时代会变。
10年前的情绪价值在今天不一定好用:
- 比如那些从小跟着父母吃的年轻人长大了,热情服务并不新鲜。
- 再比如熟悉网络社交那套年轻人,不喜欢陌生人没话找话。
所以海底捞虽然是非常牛的供应链企业(没有悬念),但是前端的产品呈现,不调整是有问题的。愿意为了这种附加的情绪价值支付高价格的潜在客群,随着开店数迅速增加——不够用了,开新店后面也难。
- 不开新店第一个原因是觉得消费市场不好。在海底捞这种店铺上,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装修补贴。以前商场为了吸引客流,一般会给海底捞一定的装修补贴,一平米5000~2万的我都见过,有时候也有使用免租期手段的。
最后一算账,海底捞开个店其实花不了多少自有资金。现在很多购物中心和商场,很多也没钱,都请不起海底捞了。
最后的话:与其说这是跑路,倒不如说这是决策跟不上变化
在商业竞争模式中,其实这种程度的误判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说白了就是继续赌,而赌的无非就是后续的发展到底能不能撑起这个摊子。很明显,最后海底捞赌输了,然后很干脆地关闭了300家门店认赔,虽然这认输姿势看上去多少是有点难看,但总算还在牌桌。
- 最起码守住了基本盘,但在复盘海底捞这个事件的时候,海底捞的失误到底真是自身决策有问题,还是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大适合消费了,的确值得所有餐饮同行都要好好反思一下,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