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最近一位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去银行取钱,被银行说要用智能手机,实名认证激活后才可以取钱。老人怒称:没智能手机,身份证全国通用,结果上了热榜,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事件。

后来银行也出来发声明解释事实真相:说客户倪大爷账户开立之日起,6个月内未发生交易,根据账户风控要求,需要客户提供身份证和手机实名认证,确保账户信息安全。后来工作人员顺利办理好了相关业务。

去银行办理相关业务,这是我们生活中很常见的事情。在现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做什么事情,好像都要在智能手机中完成。不管什么东西,都要在手机app中注册认证,才能使用所需要的功能,结果就是导致所有人,对智能手机高度依赖,不然真的是寸步难行。科技的进步,是为了方便所有人。年轻人学习能力强,对使用设备上手很快。

而这些科技的进步,对于老年人却偏偏不友好。有很大一部分老年人都是功能机,平常的作用仅仅是打打电话而已。还有一部分老年人,虽然有智能手机,但却不怎么会用,或者只会用小部分简单功能。老年人对现在智能设备,认知不是很高,能熟练使用智能设备的,更是少之又少。这不是老年人的错,是每个时代的信息原因形成的。

公共服务行业,不管是银行,还是车站,还是其它公共服务行业,就应该针对不会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专门开辟老年人服务窗口。客户服务无小事,服务要做到个性化,针对不同的人群,做流程不同的优化服务。一刀切的客户服务,就是给部分客户制造门槛,实在是使不得。每个人都会有老的一天,希望我们老的时候,不要因为这些事情上热搜。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那些挣钱app登录要手机号,提现要身份证认证这有什么危害?

首先这些app会在你打开的时候请求一些关于位置,通讯录,设备信息的一些权限,如果你不同意的话,一般是进不去的。他们要求手机号后,可以把你的手机号卖给一些公司,然后你的手机就会收到莫名的广告短信。

其次提现要身份认证,同样会泄露你的个人信息,他的那个条款说不会泄露,但万一平台跑了也不知道会咋样。

总的来说,面对需要提供个人信息的app,一定要慎重,毕竟自己个人信息泄露不是一件好事情,骚扰电话可能就停不了了。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就那我做一个真实案例,我以前也被那些所谓的赚钱软件所套路,且不说那些可以利用你身份信息的隐患 ,单单是所需要体现出来的难度就非常大,可能你辛苦好久才搞出来的,后来平台又更改了提现规则,你也欲哭无泪。到最后往往会放弃。而你放弃了,这些平台更加开心,因为不用支出你账号里的余额。

所以说,这些赚钱软件基本都有自己的套路,我们需要有一颗警惕的心。

大爷银行取钱被要求证明是同一人,派出所为他开出“霸气”证明,我们遇到这事情怎办?

大爷银行取钱被要求证明是同一人,派出所为他开出“霸气”证明。

事情经过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核查身份证过程

老人用一代身份证在银行办理了存款业务,取款时由于身份证换成二代,身份证号码从原来的15位上升至18位,目前银行身份证核查系统与警方已经联网,因此是完全可以查证15位身份证号码升至18位后的情况的。

你怎么看待老人持身份证和存折取钱,被银行要求手机再认证的事件?

该事件中,核查身份证件是否为本人,除去先要核查15位号码变更18位后,系统内的身份证是否与取款人出示的身份证一致,还需核对本人是否与身份证上的照片一致,在核对无误后方能继续办理业务。

如果本人样貌与身份证上的照片存在出入,经办人员可以通过验证社保卡、驾驶证、护照等其它辅助证件来证实是否为本人。

银行经办人员存在推卸责任转嫁风险的嫌疑

在整个核查和判断过程中,经办人员是要承担核查不准的风险的。因此,对于非常规的特殊情况,他们虽然可以通过自己的判断,已有的资料去证实是否为本人,但也不愿意去冒险承担百分之一的错误风险。

在此情况下,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将风险推向派出所,由派出所开具证明来证实,这样一来客户多跑路也就在所难免了!

以下证明公安派出所不再开具

公安部等12部门联合制定《关于改进和规范公安派出所出具证明工作的意见》自2016年9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规定:有关单位要求群众开具证明或者提供证明材料,要遵循于法有据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凡是公民凭法定身份证件能够证明的事项,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

对于居民户口簿、居民身份证、护照完全能够证明的以下9类事项,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应予认可,公安派出所不再出具证明:1.公民姓名。2.公民曾用名。3.公民性别。4.公民身份号码(含15位升18位证明)。5.公民民族成分。6.公民出生日期。7.公民出生地。8.公民籍贯。9.公民户籍所在地住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