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
-
东山再起典故的主人公是谁(东山再起这个典故的主人公是谁)
“东山再起”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其与一个人一座山有关,这个人就是东晋太傅谢安,这座山就是南京江宁区的东山。“东山秋月”曾是南京著名景观。夜登东山,北望城阙,万家灯火。向南,沉沉乡野,绵延无际。秦...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翻译)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
-
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10位人物(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
地球中有这么一个国家一直屹立在整个世界的东方,从有史记载以来就昂然挺立。它就是中国又称华夏 朗乾坤,堂堂中华。高龄五千岁,繁衍百亿人。铁肩挑五岳,巨手开三峡。腰环万里长城,脚跨九曲黄河。高擎文明圣火,...
-
吕不韦投资异人的成语(吕不韦一个成语典故)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从这一章节开始,讲述战国故事。 战国上承春秋乱世,下启大秦帝国,几百年间刀兵四起、动荡不休,最后秦国一统华夷,中国进入漫长的中央集权社会。 这是最...
-
读史使人明智的历史故事(读史使人明智的故事)
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时期的司马迁历经数十载编撰完成。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史记》记录了将近130个中国历史...
-
康熙的皇十四子胤祯(康熙十四子胤禵福晋)
康熙帝最喜欢的儿子就是十四阿哥胤祯,他的生母就是德妃乌雅氏,同母哥哥是雍正帝,可是在康熙末年,九王夺嫡,十四阿哥胤祯和雍正帝这对亲兄弟都想当皇帝,二人竟成了政敌。雍正帝登基后将十四阿哥胤祯幽禁起来,直...
-
杜牧《阿房宫赋》原文和译文(阿房宫赋出自杜牧的文集)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世称杜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唐文宗太和二年(828年)进士。为弘文馆校书郎。历监察御史、膳部、比部及司勋元外郎,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官终中书舍...
-
李清照经典诗词(李清照经典名句)
李清照以一支生花妙笔,写尽闺中之情,写尽相思之意,被奉为“婉约派”代表词人。但是,她亦有全无女儿态,充满丈夫英伟之气,充满励志精神的佳作。易安词多明白清丽,感情真挚,因而也有学者评论,易安词少用典事 ,...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一(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赏析)
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万数,道士乞撰青词。)龚自珍所处的时代,是封建制度面临崩溃、西方资本主义步...
-
诗词典故积累(古诗词常用典故集锦)
古诗文常用典故50例 1.斑竹 湘妃竹。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长城 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
-
“不破楼兰终不还”,大家与楼兰有什么仇什么怨?(不破楼兰终不还里面的楼兰是什么意思)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唐朝诗人王昌龄一首荡气回肠的《从军行》,让我们记住了边塞将士的豪情壮志,以及楼兰这个国家的名字。 楼兰的名字经常出现在诗歌里。 王昌龄除...
-
文言文陈涉世家原文及翻译(《陈涉世家》文言文翻译)
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西汉史学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
-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陈涉世家课件(九下语文第22课《陈涉世家》课件)
电子课本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司马迁(公元前145—约公元前87)约58岁,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县)人。10岁“诵古文”, 20岁开始游历,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归来后,初仕郎中,曾出使西南各地。汉武帝元封八年(公...
-
《沁园春雪》的翻译及解析(《沁园春·雪》原文及翻译)
沁园春·雪 [ 近代 ] 毛泽东 原文 译文对照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
-
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赏析(贺新郎国脉微如缕行文中心)
原文: 国脉微如缕,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未必人间无好汉,谁与宽些尺度?试看取当年韩五。岂有谷城公付授,也不干曾遇骊山母。谈笑起,两河路。 少时棋柝曾联句,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闻说北风吹面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