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中国文化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大江,而不是江边的枯藤、老树、昏鸦!坐在余秋雨中国文化必修课的讲堂上,品味中国文化的润物无声和磅礴生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读《诗经》,便不懂如何说话。——佚名

前面我们讲完了中国文脉的源头背景,我第一讲了甲骨文,第二讲青铜时代,第三讲了《周易》。现在开始进入到中国文脉的主干了。源头背景讲掉以后,就要讲它本身了,那么《诗经》就是中国文脉的本身。

关于《诗经》的基础记忆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创作于3000年前到2500年前之间,这中间大概一共有500年左右。《诗经》里边的诗一共有300多首,305首,原来都是乐歌。所谓乐歌,就是可唱可舞。汉代的儒家学者把它奉为经典,所以称为《诗经》。

《诗经》,分成风、雅、颂三个部分。简单说来,风是地方乐歌,雅是宫廷乐歌,颂是祭祀的乐歌。三个连在一起,可以说《诗经》代表了那个时代中国人情感表达方式的总况。《诗经》可以说是我们中国古代诗意的根基了。

《诗经》严格讲起来是集体创作,是收集来的,也有些署名,但这个署名是收集者还是创作者,不太清楚。我们甚至于基本上可以肯定,在风当中,特别是南方的一些风,两南,《周南》(补充《召南》?)那个风当中,有一些甚至于我们可以怀疑是女诗人写的,因为女性的立场非常明确,也非常美丽。

《诗经》因为基本上是集体创作,是黄河流域,还有其他江的流域的集体创作,所以,没有非常明显的诗人出现,尽管诗写得非常好,但没有单个的诗人出现。所以,我们说第一部诗集是《诗经》,但第一个诗人要晚一点,是屈原。

《诗经》的漫漫纯情

我第一首需要给大家讲的《诗经》叫《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对这几句话,我想简单地用现代普通的语言来翻译一下,它在讲什么。

快乐的小鸟在河边欢叫,美丽的姑娘是我的追求。高高低低的荇菜,随着水流摇摆。美丽的姑娘,我日日夜夜都在追求。求之不得,想得很苦,想着想着,辗转反侧。高高低低的荇菜,我辛苦采摘。美丽的姑娘,我要弹着琴瑟与你亲近。高高低低的荇菜,我左右采摘。美丽的姑娘,我要敲着钟鼓与你结亲。

大家听明白没有?这是一个非常美好、非常通俗的有关爱情的故事,居然放在我们《诗经》的第一首,而且所有的过去古代的学子,在读的时候,首先读这个。年纪很小,已经懂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个民族怎么保守也保守不到哪儿去,这非常有意思。

《诗经》以这首诗作为开头的一首,就告诉大家,中国诗歌的一些非常特殊的方式。譬如,它在讲爱情的时候,首先以快乐的小鸟在河边上叫,关关的叫来引出,这个叫比兴了,来引出。自己君子对美丽的姑娘的追求,就像河边叫的小鸟一样,这个引出来引得非常自在。

引出来以后,它还要讲,水边的动物,水边的荇菜,随着水流在摇摆,我就不断地要去追求,求之不得的时候,辗转反侧。然后,这个荇菜我要采摘,那我要拿着我的琴瑟来与你亲近。然后,我总有一天要敲着钟鼓,来和你结亲等等。这样的一首诗,我觉得确实很美丽,一种单纯的乡间的爱情。

有人经过考证说,这很可能是在婚礼上证婚人都要读的一首诗。我也做过很多证婚人,我们现在证婚人比那个时候枯燥得多,从来没有这样美丽的诗能够来朗读,这个我觉得很有意思。我前面讲到,《诗经》的诗都是乐歌,它不仅朗读了,还能唱,还能舞。如果像这样的句子,又唱又舞地出现在婚礼上,那是多么的美丽。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第二首需要向大家介绍,也是风,它叫《桃夭》,这个夭,它是指的是美丽和茂盛的意思。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很简单的句子,因为又唱又跳,这个歌词不能搞得非常复杂,总是简单的句子,重复的句子,比较有意思。

它的意思就是:茂盛的桃树,桃花灿烂,嫁给我吧,这家一定美满;茂盛的桃树,果实硕大,嫁给我吧,这家一定美满;茂盛的桃树,树叶繁密,嫁给我吧,这家一定美满;后面这个句子都差不多的,这家一定美满。不管是室家、家室,还是家人,都是差不多的意思。

但是,它用桃花盛开的季节,桃花的灿烂,果实的硕大,树叶的茂密,用这样的东西来比兴,来形容自己想象中的家。你嫁给我吧,这个家也一定像桃花一般,像桃子一般,像桃叶一般,都会那么茂盛。

用这样的一种自然物来象征的话,是我们《诗经》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特点。我们可以想象,当这样的歌,来唱又来跳的时候,它的美丽的程度是可以想象的。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在风里边还有一首叫《静女》,这这一首也是《诗经》里边非常有名的诗。它的原文是静女其姝shū,姝就是女字边一个朱,我们现在好多女孩的名字都是这个姝。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翻译一下就是:恬静的姑娘,等我在城角;故意躲着不露面,让我乱了手脚;恬静的姑娘,送我一只红色的彤箫,彤箫光彩明亮,我爱这只彤箫;又送我一束新鲜的茅草,这就美得有点怪了;其实,美的是人,而不是草。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下面我要花比较多的时间来给大家解释“卫风”,风是风雅颂的风,这是卫国的风。有一首非常有名的叫《氓》,“氓”,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流氓、文盲应该有误的氓字,但这个“氓”在当时没有太多反面的意思,指的是外出的男人的意思,平民男子,外来之民。

《氓》大体能说明《诗经》的民间性,《诗经》所展现的当时的一种男女之间的关系,这非常有意思。也让我们知道创作在3000年至2500年前的这个诗,反映了我们的祖先的一种情感生活,这特别有意思。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这个氓,就是这个男人,平民男子,笑眯眯地抱着布来做丝的生意,叫“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他原来不是来贸丝的,而是来找我求婚的;“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她居然把他送过了淇水,然后到了顿丘;“匪我愆期”,不是我延期,拖延时间,“子无良媒”,而是你没有找到好的媒人;“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以秋天为期来娶我吧。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前面不是约好秋天为期嘛?秋天时间到了。到了秋天,我在墙边等着,却见不到人,我眼泪旺旺,终于见到了,也就又说又笑。你去卜了卦,一切都好,你就用车把我拉走了,顺便还带走了我的嫁妆。这都是以女孩子身份在讲,这就《诗经》了,这是第二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第三段就有点麻烦了,第三段是这样写的,它的意思:桑树还没有落叶的时候,总是那么鲜嫩。斑鸠鸟啊,不要贪嘴去吃那么多的桑葚;姑娘啊,不要太纠缠男人。男人纠缠进去了还能脱身,女人纠缠进去了就很难脱身。

这很有意思,很像现代人写的诗,但是它从桑树很鲜嫩的时候,有很多桑葚,斑鸠鸟你不要贪嘴。女孩,你也不要贪嘴,去纠缠男人。男人纠缠进去了,还能脱身,女人纠缠进去就很难脱身。这个话,在《诗经》里边我觉得很有意思。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貣tè)其行——这个字应该读貣tè,士贰(tè)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他们家里一定产生麻烦了,所以她不要纠缠进去,就是这个预告,现在的内容。我刚才读的一段是桑树没有落叶的时候,总是那么鲜嫩,叫斑鸠不要贪嘴。下面就说,桑树终于落叶了,枯黄飘零。自从我到你家,一直贫困,现在我又要跨过淇水,回娘家去了。河水沾湿了布襟,我又没有做错什么,你却那么无情。你总是变化无常,没有德性。

这是一个被冷落的妻子,对于丈夫的非常难过的批评。桑树终于落叶了,枯黄飘零。自从我到你家,一直贫困,现在我又要跨过淇水,回娘家了,河水沾湿了布襟。我没有做错什么,你却那么无情,你总是变化无常,没有德行。这是这个《氓》这首诗的第四段。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这两段我把它翻译一下:做妻子那么多年,家务全由我包。起早摸黑,天天辛劳,事情都已经做到,你却越来越粗暴。兄弟们不知情,还在边上嘲笑。我无言苦思,只能自己为自己哀悼。说好了一起变老,老了却让我气恼。淇水有岸,沼泽有边。未嫁之时,你多么讨好,信誓旦旦,全都扔了。既然扔了,也就罢了。

这就是《氓》这首诗的全文。《氓》在《诗经》里边非常特殊,这是一个女子在回忆自己的一个情感破碎的过程,而且她把它提升到男女情感变化的某一种普遍的规律,让人不胜唏嘘。

大家有没有看到,3000年到2500年前的这首诗,我们的祖先,把我们现在能够体验的各种各样的男女、夫妻之间的情感,描述的那么准确,只用那么一首诗叫《氓》。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我们知道,我们在华北平原上,也可能包括华中平原的一部分,早年我们的祖先已经投入了非常正常的平民生活,而且是平民生活中的情感生活,写的那么多富有人情味,我读了这个《氓》之后,就一直为我们中国的诗歌感到高兴,而且还为我们中国的民间情感方式真是感到欣慰。

你看那么早的时候,就有一种情感体验,有批评,有感悟,有对更年轻的孩子们的启发,这是多好的一首诗。


 

下面我再给大家讲一首诗,这个诗因为曹操引用过的,引用过两个句子,所以我需要说一说,我觉得很有意思。这首诗的名字应该叫《子衿》,矜是衣字边,这个衣字旁一个今天的今,这个衿字,其实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衣襟的襟,就衣字旁,一个禁止的禁,也就是衣领了。这个是郑风,郑地的一首风雅颂的风。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子衿》它意思是:青青的是你的衣襟,幽幽的是我的心情。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不带了一点音讯?青青的是你的玉带,悠悠的是我的期待。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什么也不过来?走来走去,在城门口。一日不见,如隔三个月。

这首诗是不是很好?我在翻译的时候,前面几句还不小心押了一点韵,所以真像诗了。

这首诗的美丽就在于,她在讲心情之前,一定要讲衣服上的一个特征,青青子衿,青青的你的衣襟,然后引出幽幽的我的心情。然后第二个,青青的你的玉带,悠悠的我的期待,这多么有一种引出的效果,而且有种质感。你看,她在思念一个男人的时候,她想到的是男人身上的衣襟和玉带,这多么贴近,多么的有体温。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接下来我要解释“秦风”,也是风雅颂的秦风。秦风里边有一首其实大家都比较熟的诗,题目叫《蒹葭》。蒹葭,这两个字指的是芦苇,古文当中讲的芦苇,叫蒹葭,以芦苇作为一个诗的开头。

我先读前面八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个好像是我在台湾的朋友琼瑶曾经在她的作品里边经常会提到的意境。我把它翻译一下,前面这几句:芦苇苍苍,结露为霜。心中的人,在水的那一方。逆水去找,道路险阻又漫长;顺水去找,她好像在水中央。

我们在那么远古的时代,我们的古人能写出这么美丽的诗,从芦苇想到那个人,想到伊人,也想到心中的人,伊人就是那个人,在水的那一方,在水的中央,这多么的美丽的一个情景。我们其实是一直能够流传下去的一种诗的意境,这里边出现的是诗的意境。


现在我要讲一下“雅”。“风”是地方乐歌,“雅”是宫廷乐歌,一般是周朝的贵族在举行典礼或者宴会的时候,它所演奏的音乐,唱的歌,跳的舞蹈,和“风”不太一样,“风”是民间的,它已经在宫廷里边的了。

我给大家介绍一首叫《鹿鸣》,美丽的动物——鹿在叫。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小鹿呦呦的鸣叫,在野地里吃草。我今天有嘉宾来,席上鼓瑟吹笙,演奏种种乐曲,送上种种礼物,嘉宾对我很好,礼仪十分周到。

大家明白这个意思吗?这个就是在宫廷的宴会上唱着歌跳着舞的时候,所包含的诗句,用小鹿呦呦的鸣叫,来引出嘉宾的来到。嘉宾来鼓瑟来吹笙,能够送上各种礼物,一筐筐的礼物。嘉宾对我很好,礼仪十分周到,而这个礼又是周朝的礼仪。讲得很典雅、很顺畅,诗也写得很顺。这就是雅,而且是小雅。雅有两种,小雅和大雅,这是小雅。

我再说一遍,“雅”是举行典礼的时候的诗歌,有唱,有舞的诗歌,为仪式所设置,并不是我前面讲的“风”里边的那些作品,完全是民间在河边,在生活的大地上所产生的歌声,它不,它是典礼过程中的。


“颂”就更狭窄了,它是祭祀的乐歌。这种祭祀的乐歌,主要是来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功绩,在庙堂里边祭祀,来歌颂祖先的功绩的,分成比如像《周颂》、像《鲁颂》、像《商颂》,作品的数字不是很多,我讲出其中《周颂》里边的一篇叫《振鹭》。振是提振的振,鹭是一种鸟。

振鹭于飞,于彼西雍。我客戾止,亦有斯容。在彼无恶,在此无斁。庶几夙夜,以永终誉。

白鹭振翅,飞过西边的大泽。我有贵客,也有白鹭一样的神情。他在别处不留怨恨,他在这里很受欢迎。但愿日日夜夜,永留美名。

我解释一下,这个颂,听起来比较古怪了,它比较的典雅,过于典雅,过于仪式化以后,一般的阅读《诗经》的人都不是很喜欢。但是我们作为示范了解一下,这首颂,它讲的是什么?

余秋雨《诗经》——诗情漫漫的淳朴时代

它是完全是歌颂一个人的来到,歌颂一个贵客,它是用白鹭展翅飞翔,飞过西边的大泽,这样来形容的,那个客人好像也应该从西边来的,它觉得客人穿的白色的袍子,白色的衣服很像白鹭一样,也有这样的神情、这样的风范。然后就开始用白鹭来歌颂客人了,说这个客人在别处不留怨恨——“在彼无恶”;他在这里很受欢迎——“在此无斁”,就受到欢迎。但愿日日夜夜——“庶几夙夜”,“以永终誉”——永留美名。

我们听下来就会感觉到,不管是周颂,不管是鲁颂、商颂,这些都歌颂赫赫功业的,歌颂当时的统治者的光耀的,这个在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上完全不能和风作对比。

那么我们作为一个诗的国度,它的起点在哪里?起点是一种不老套、不刻板,不走那种古文字化路线的一种民间的风尚。我曾经在《中国文脉》里边专门讲过,它们这些诗有一种华北平原的甘草的香味,泥土和甘草的香味。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