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简介
1、庄子(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2、庄子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地方的漆园吏,史称“漆园傲吏”,被誉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最早提出的“内圣外王”思想对儒家影响深远。他洞悉易理,指出“《易》以道阴阳”,其“三籁”思想与《易经》三才之道相合。其文想象丰富奇特,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写得引人入胜,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作品收录于《庄子》一书,代表作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庄子的饮食思想主要包括
在庄子的观念中,饮食就是要“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主张清心寡欲过一种简朴单纯的生活。“其食不甘”即不追求美味,是真人的饮食状态,宣扬了庄子简朴的饮食观,不追求珍馐美味。因为“五味浊口,使口厉爽”,过分追求美味,追求感官的刺激,会丧失人的本性,庄子提倡过一种简单纯朴的生活,以恢复人的本真状态。
《达生》篇言:“饮食之间,而不知为之戒者,过也!”这说明饮食要有限度,过于追求是十分危害的。老子也曾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与庄子表达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圣人饮食只求适度,而不贪欲无度。在食物品种极为丰富的今天,这个道理依然适用,用此来规范人们的饮食是最好的。多少人从追求吃喝开始,继而追求玩乐及其他方面的享乐,身心越来越放松,越来越不知道自己有益的追求而腐败堕落。饮食是一种自控能力,是一种节制。
在庄子的理想生活境界中,最高的境界莫过于《逍遥游》“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平四海之外”。这是一种极美妙的境界,不吃五谷这些人间的农产品,追求精神上和行为上的绝对自由。这是神的境界。当然对于人来说,这样的饮食观念是不可取的。
食物,作为保持体内热量和维持人生命的基本原料,是人维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动力来源。春秋后期的思想家墨翟有此论述:“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适腹而已矣。”说明了食物的作用是补充人体的热量与体能。我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也有“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以养精气”的记载。而庄子笔下追求的理想的饮食境界显然只是他美好的幻想,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不具有现实意义。而那种随心所欲的绝对自由,在现实社会中对于各司其职的人们来说也只是一种理想国。
庄子讲:“人可害怕的,椎席食之间,却不知道有所节制、实在是过。”饮食欲望,一般说来容易满足,“啜菽饮水”,所费无几,即可果腹,所以人易处于快乐之中。因此讲:“大渴不要大饮,大饥不要大食”,担心血气失常,突然之间无法抢救。
善于养生的人养内,不善于养生的人养外。养内的人,恬淡脏腑,使一身之气,流行冲和,各种疾病无法发作;养外的人极力满足口腹的要求,极力要求滋味的美妙,穷尽饮食的欢乐,虽然肌肉躯体充实丰腴,容貌颜色愉悦光泽,可是酷烈之气,向内腐蚀脏腑,形神空虚了,“安能保合太和,以臻遐龄”?庄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庄子的饮食言论及其饮食思想,形成于2000年前的春秋时期,应该说是很难得的,非圣贤之人不可为。他的这些观点对后世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其意义是深远的。尽管有些言论在某种程度尚被一些人误解,但他们那精辟深刻闪光的饮食思想却永远不会被人们所忘记。
庄子的三大思想主张
1、在哲学上,庄子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并提出“心斋”与“坐忘”等修养手段。
2、在政治上,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反对儒家的等级观念。
3、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万物齐一”,认为人应突破自我形躯的局限而对万物加以整体性把握,包含着朴素辩证法思想。
庄子钓于濮水原文及翻译
1、原文:庄子钓于濮(pú)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lèi)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sì)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tú)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2、译文:庄子在濮水钓鱼,楚王派两位大夫前往表达心意,(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希望能用全境(的政务)来劳烦您。”庄子拿着鱼竿不回头看(他们),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的时候已经有三千岁了,国王用锦缎将它包好放在竹匣中珍藏在宗庙的堂上。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为了留下骨骸而显示尊贵呢?还是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呢?”两位大夫说:“宁愿活在烂泥里拖着尾巴爬行。”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龟一样)在烂泥里拖着尾巴(活着)。”
庄子妻死全文翻译?
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表示吊唁,庄子却正在分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一边敲打着瓦缶一边唱歌。惠子说:“你跟死去的妻子生活了一辈子,生儿育女直至衰老而死,人死了不伤心哭泣也就算了,又敲着瓦缶唱起歌来,不也太过分了吧!”
庄子说:“不对哩。这个人她初死之时,我怎么能不感慨伤心呢!然而仔细考察她开始原本就不曾出生,不只是不曾出生而且本来就不曾具有形体,不只是不曾具有形体而且原本就不曾形成元气。夹杂在恍恍惚惚的境域之中,变化而有了元气,元气变化而有了形体,形体变化而有了生命,如今变化又回到死亡,这就跟春夏秋冬四季运行一样。死去的那个人将安安稳稳地寝卧在天地之间,而我却呜呜地围着她啼哭,自认为这是不能通晓于天命,所以也就停止了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