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前几天五四青年节,B站放出一个大招——《后浪》的演讲视频。

何冰老师在视频中,用最浑厚的嗓音说着最真挚的话,向现在的90后、00后年轻人表示称赞和敬意。

在五四青年节之前,放出这个视频,无论是时间还是内容,都完美契合了大家的心理,这个视频该火,也值得火。

我原本是很抗拒看这一类明摆着要煽情的视频的,但是大家疯狂的转发,一不小心我就点开了视频。何冰老师充满感情的演讲,再加上背景音乐的渲染,很是让人内心受到鼓舞,也令人感动。

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从起初“你们90后就是垮掉的一代”,到后来“你们是异想天开的青年”,再到“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一代”,再到现在“你们拥有了我们曾经梦寐以求的权利——选择的权利”。

大家都调侃90后有着秃掉的头,垮掉的胃,熬出来的黑眼圈,整过容的脸。在很多老一辈人眼中,90后仍然是“垮掉的一代”,这其实也是事实,因为当代青年的确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但不可置否的是,90后赶上了好的时代,90后也是承载希望的一代。

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90后作为一批已经成年,且有着一定阅历和沉淀的青年,正是国家中流砥柱的关键力量之一。

甚至可以说,90后,可能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

《拆掉思维里的墙》提到,当外界社会与个体固有心智模式产生冲突时,个体就会产生混乱和怀疑。而90后的思维方式就是这样一股与传统心智模式冲突对立的逆流。

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曾经一则《95后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只有7个月》的新闻刷爆了大家的朋友圈,也同样刷新了大家的认知。

由于这样的事情屡见不鲜,很多90后都以“工作不稳定”“炒掉老板”的标签,被大众所熟知。

然而根据研究调查结果显示,90后平均在职时间为7个月,但是在离职后他们并没有选择啃老,而是积极地寻找下一份更适合的工作,或者自己创业。

绝大部分90后都有一股硬气:实力才是硬道理,谄媚上级我办不到。

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最近另外一个朋友跟我吐槽,自己身边的同事都变成了无脑怪,好像毕业之后进入职场,个人的三观就必须变得不正,才能算正常。

对于很多70后、80后来说,工作体面,收入稳定是很重要的事情,因为上有老下有小,家庭和社会责任扛在肩上,不得不为了工作低头。

但是对于90后来说,一方面由于没有太复杂的家庭关系顾及,另一方面大家本就一无所有,更不怕失去,所以哪怕过得不好,也不舍得轻易丢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

尤其是如果要委屈自己,去迎合一些不正的三观,很多90后都办不到。

比如,很多90后无法接受老板就是可以占员工便宜的想法,而“上级打压下级,前辈打压后辈”,这种职场里常见的情况,90后更是难以顺从。

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另外一方面,由于90后不愿意结婚生孩子,也遭到很多人诟病。

但是在90后眼里,这是个人观念的不同,任由其他人怎么说,不结就是不结,不生就是不生。不是仗着年少在轻狂,而是他们太明白结婚和生孩子需要多大的代价,会给自己和外界带来的各种外显的、潜在的压力和麻烦。

这方面看,90后的确活得更加通透,也的确有着更高的独立思辨能力。

此外,90后的理财理念也不输父辈,甚至可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很多90后朋友都在自己积极创造副业,理财渠道也多样:基金、债券、股票、不动产等。

再加上90后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更能正视“失独”这样的消极话题,并且有着更强的自愈能力,在思想上也更加积极先进,尤其是面对焦虑时的态度和方式。

0后是中国心智最健全的一代人(90后是经历最复杂的一代人)"

很多人说90后是不懂得感恩和焦虑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整天都嘻嘻哈哈,看起来没头脑。

实际上90后的焦虑都是藏在佛系表象之下的,他们可以通过健身、买保险、爆肝工作来解决自己的焦虑和不安,他们也是最懂得如何给自己安全感的一群人。

正如何冰老师在演讲视频里提到的:“不只是我们在教你们如何生活,你们也在启发我们怎样去更好的生活。……因为你们,这个世界会更喜欢中国;因为一个国家最好看的风景,就是这个国家的年轻人。”

这段话其实不仅仅是说给90后的,更是说给所有青少年、青壮年,也给所有“心里有火,眼里有光”的人群听的。所以没必要过分解读一些信息,更没必要逐字逐句分析演讲稿有多“捧”当代青年。

说到底,“90后”其实不单单是一代人,而是一种价值观——平等、宽容、肯定、直接。

参考资料:《Individual Psychology》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