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红并非无情物?
白话译文:枝头上掉落下来的花朵,它不是无情之物。
出处:出自清代思想家龚自珍的七言绝句《己亥杂诗》中其五。
原文:
其四
此去东山又北山,镜中强半尚红颜。
白云出处从无例,独往人间竟独还。
其五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译文:
其四
我去了东山又要去北山,在镜子里看到自己多半还是年轻人红润的脸色。白云的进退向来是随心随势、毫无规律的,它独自的来到了人间又独自的归去了。
其五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我辞官归乡,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己亥杂诗》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龚自珍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龚自珍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第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虽然载着“浩荡离愁”,“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青山处处埋忠骨原文及译文?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
出处:龚自珍《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白话释义:离愁满怀,正对着白日西下,扬鞭向东从此辞官策马奔赴天涯。英勇阵亡在外,青山连绵,哪里不是掩埋忠勇之士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运回家乡安葬呢?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嘉庆十九年,从徽州护送妻子的棺柩回到杭州,存放在湖西的茅家埠。著四篇《明良论》,第一次明快地表露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对君权专制进行抨击。令外祖父段玉裁阅后又惊又喜,他欣然加墨批点,认为他的论述正中当今政治要害,是别具一格的见解。后回徽州后参与父亲主持的《徽州府志》重修工作。
不如我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爱国的吗?
不如我化作春泥更护花是爱国的话,其中,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龚自珍所做的诗词,原诗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其直面意思是落下的花瓣不是无情的存在,等它凋零,化作春泥,会为鲜花提供更多的营养。也被引申哪怕是脱离官场,也会关心国家的利益,事情和命运,不会忘记报效国家的一腔热血。
落红不是无情物解释?
含义:诗人用移情于物的手法,借落花翻出新意,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为瑰丽的境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做春泥更护花”!在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一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真正的生命价值--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
诗人借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抒发了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这两句诗也包含了这样的哲理:“落红”似乎成了无用之物,但从另一角度看,它能化泥护花,仍有价值和作用,它包含着世上的万事万物均具有两面性,“有用”和“无用”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关键在于观察者的视角,在于自身的价值和功用。
扩展资料
一、原文
《己亥杂诗·浩荡离愁白日斜》
朝代: 晚清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创作背景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年龚自珍辞官,由北京南返杭州,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哪种花?
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泛指落花。出自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诗人表达的是落花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来表达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