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说木叶的文章结构?
文章结构:
全文共七段,主要写了三方面内容。
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6段),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字千里。
《说木叶》是一篇文艺评论,作者林庚,著名的学者、诗人。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进一步强调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
说木叶全文结构思路的启示?
《说木叶》一文的结构极其清楚,作者先指出古典诗词常用“木叶”“落木”而少见“树叶”“落叶”,接着条分缕析,探究“木叶”和“落木”更受欢迎的两个原因:“木”有落叶的因素及原因;“木”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的气息。
学习本文的难点在于对作者观点的理解:一方面本文专业性较强,另一方面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不高,而本文最突出的优点就是作者依靠自身丰厚的文学功底,深入思考,旁征博引,对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独到的挖掘,只有用心阅读思考,才能领会作者的观点。而一旦领会,就会为作者严谨周密的逻辑性、抽丝剥茧的思辨力、新颖独到的见解所折服,对中国古典诗歌“木叶”的意象豁然开朗
高中语文必修5《说“木叶”》中,“木叶”和“树叶”有什么区别?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木”,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练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说木叶的各段行文脉络?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
高中语文说木叶词语解释?
高二语文《说“木叶”》课文解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出自《九歌·湘夫人》,全诗抒写湘君追怀湘夫人的情景。湘君来到湘江边与湘夫人约会,但湘夫人却只降临在江北的沙洲之上,湘君远远望去,却不能相会,心中愁苦万分。此两句景物描写烘托了湘君“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怀。)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南朝诗人。此两句烘托秋月初升之境,营造了一种孤独凄楚的氛围。)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南朝诗人。此诗刻画了节义之士顶天立地的形象。这是诗开篇的景物描写,由秋天的肃杀之景引发下面节士内心的慷慨之情。浦,水边;歇,在这里是“萦绕”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