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把握诗歌情感的五五法则(一)
诗歌鉴赏是中考,高考的常见题型,因为诗歌篇幅短小,考点固定,这么多年来题型一直很稳固。但即便如此,诗歌鉴赏题依然是考生的噩梦。
原因无外乎如下:
第一,语言障碍。诗歌鉴赏以古代诗歌为主,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有一定距离的,加上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学生自然无法心领神会,何况部分诗歌因为合辙押韵的关系存在倒装省略,更是给考生添堵。
第二,文化隔膜。语言上的障碍不过表面,更难的是诗歌中经常使用意象和典故。这两者在千百年的流传中已经拥有了固定的含义和情感色彩,但在现代汉语,尤其在中学生的语言体系中,并不常见,不用则不熟,不熟则不知,自然形成了文化隔膜。
第三,经验差异。越过了语言差异和文化上的隔膜,还有人生经验的差异,导致考生无法深入到诗歌的情景中。诗歌除单纯的写景诗外,很多诗歌是诗人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情感表达,怀古的忧思、壮志难酬的郁愤、岁月流转的伤感、人生虚无的感慨等等,这些情感对于现代的、青春年少的中学生来讲,不见得能深刻体会,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共鸣,更谈不上自如流畅地去理解,表达。
这些阅读障碍,是我们在引导考生进行诗歌鉴赏时必须面对的。老师需要做的,是给考生以抓手,让他们在缺乏相应的文化、经验背景下,让他们试着去解读诗歌,并正确地理解命题者的意图,最后写出答案来。那么,抓手在哪里呢?
首先要知道五个常见的抒情主人公。
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虽然纷繁不一,但在中学所学范围内,有些抒情主人公经常见到,他们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外乎那几类。
这些抒情主人公包括:将士、志士、隐士、旅人、女子。
因为生活环境和人生际遇的不同,他们会表达出各种各样的情感。
第一,将士。他们常年戍守边疆,征战在外,自然免不了如下情感:
杀敌报国的慷慨壮志、边塞异景的感叹、家国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于朝廷无能的讽刺。
这里比较典型的诗词就是《渔家傲•秋思》,上阙写景,“塞下秋来风景异”就开始定下基调,下文中,“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就是对边塞这种萧索、苦寒景色的感叹。同类型的诗歌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不过像王维这样偶尔出塞的,自然会感觉边塞风光好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但常驻的岑参感觉就不怎么好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可并不让人舒服。
除了感叹边塞苦寒的风景,“浊酒一杯家万里”是思家,“燕然未勒归无计”是归国无望的苦闷。这在边塞诗歌中比较常见。
当然,征战在外,目的是保国安民,建功立业,典型的如李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这类慷慨赴死的豪情壮志在唐代边塞诗中比较常见,如“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战士们征战在外,自然希望统治者可以运筹帷幄,可惜的是很多时候朝政昏庸,主将无能,让人不得不生出担忧,有的直白,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有的运用典故,比较含蓄,如“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是辛弃疾在告诫南宋的主将不要重蹈宋文帝的覆辙。
第二,志士。其实就是古达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文人志士,这些人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忠君爱国是他们的人生底色,而人世复杂,际遇难说,自然情感也就更为复杂。比如君主无能的讽刺,劳动人民的同情,报国无门的愤慨,建功立业的渴望,未来可期的自信,排挤被贬的郁闷,清白节操的坚守,人事代谢宇宙永恒的感慨。
(好头大啊,不要紧,文末会给你一张表,说清楚。)
既然说是志士,那就看是得志还是失意,如果得志了,那自然是“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如果失意了,自然会郁闷,愤怒,要讽刺朝政昏庸,抱怨报国无门,典型的如“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这是年华空老,报国无门的悲愤;“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对自由人格的追求。
此外,对朝政的担忧,对百姓的同情,也是他们经常咏叹的主题。典型的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
第三,隐士。山水田园一直是古代士人的一个梦,这里与自然和谐一体,同时又可避俗遁世,因此有很多文人主动隐居或被动隐居时,都会表达隐逸在田园山水之间的清幽闲适。最典型的如王维和陶渊明,“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就问你来不来吧?再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自然是恬淡安谧得很。
第四,旅人。古代交通不发达,士人求取功名外地做官,商人经商,往往离家经年,加上异地殊俗,自然倍感孤独寂寞,因此送别时也留恋不舍。典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这是迫不及待要回家了;“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这是依依不舍的送别。当然,男儿之间的送别也有豪情万丈的安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第五,女子。古代诗歌中以女子为抒情主人公的诗,很多是男诗人代言的。在他们眼中,女子闲居闺阁之中,大约应该是孤独寂寞愁的,因此,此类诗歌叫“闺怨诗”。如“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温庭筠《望江南》),自然是愁怨不已,思念不绝。同类型的,中学范围内还有李清照的词。当然,身处闺阁之中,不见得只有愁怨。“争渡争渡,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是描写闺房少女青春欢乐的。
这五大类主人公,是中学范围内,学生所能接触到的常见的抒情主人公,也是中考高考中常见的抒情主人公。了解了这五类,考生在脑海中也就有了相应的文化背景,相信在应对考题时,应该更加方便和快捷去理解考题。
最后一张思维导图,告诉你诗歌中常见的五大抒情主人公。
五大抒情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