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未能转正的民办教师的酸甜苦辣,浓缩了一个时代中国人的印记
我的二舅妈,名叫徐殿珍,1963年出生于后羊营子村。现在帮着大女儿照顾外孙女,正是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的年纪。
二舅妈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看尽人世悲凉繁华,尝遍生活酸甜苦辣。
八岁时,开始在后羊营子村上小学一、二、三年级,跟随已经过世的刘文学老师学语文、学数学,刘老师是二舅妈睁眼看世界的启蒙老师,刘老师的博学多知开启了一个混沌无知的乡村少女的求知欲望。
因为村里学校属于“复式学校”,刘老师属于村里的唯一教书先生,刘老师要负责村里所有适龄儿童一到三年的语文、数学教学。三个学龄段的学生在一间教室里学习、生活,直到在四年级时将他们送到发展大队的小学,走完剩余的三年小学生涯。
在听刘老师讲课时,二舅妈会全神贯注,不错过老师的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个讲课细节,为的就是将来也能像刘老师一样做一个坚守乡村、引领学生成长成才的辛勤园丁。
在20岁的花季年龄,如二舅妈所愿,二舅妈回到后羊营子“下乡点”教学,执起教鞭,这一教就是19年。19年青春奉献给了乡村教育,19年时间把全部心血倾注在了培育后羊营子村民的后代上,送走了一届又一届的后羊营子村的孩子们。
在那个读书不被重视的年代,在那种吃饱尚且不易的情况下,每到学期初交学费、书本费的时候,就会有学生再也不会光顾学校,与父母下田种地。每到这时,二舅妈总会痛心疾首,尽己所能、苦口婆心地劝学生、劝家长,让学生重返学校。
这与二舅妈曾经遭受的磨难有关。二舅妈于1982年考上大庆市第三十五中学,仅上了70天,就因为父母交不起伙食费,无奈辍学回家。自己没有读完高中的遗憾,让二舅妈下定决心,即使再累再苦,也不仅要让自己的孩子有书读,读完书,更要劝无数信念不坚定的家长将孩子送到学校,用知识改变穷苦孩子的命运。
二舅妈曾经带过的学生合照留念
19年时间里,经过二舅妈磨破嘴皮子的劝导得以重返学校的学生不在少数。如今,后羊营子村的后代们散居全国各地,无论是发展好、事业成功的,还是为生活劳碌奔波、种地的,抑或是颠沛流离、辛苦打工的,都会曾为受到过二舅妈的启蒙而喜悦。
因为二舅和二舅妈都是代课老师,工资少,不得不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之余,下田种地。白天正常教学,早上两、三点钟起来,和二舅一起,顶着凌晨的星光,去地里锄草、掰苞米、割苞米杆、捆苞米杆等。晚上九、十点钟,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两个孩子已经入睡,可以说是尝尽了生活的艰辛,练就了坚强的品格。
二舅妈本可以这样一直代课下去,但因为国家政策的变化,二舅妈并没有从民办教师顺利转正,于2000年下岗,自主就业,在大青山乡开了私人幼儿园。因为二舅妈有从教经验,对孩子耐心,幼儿园曾一度干地风声火起,十里八村的人慕名而来,放心地把孩子放到这里。
随着年龄渐长,每天操劳着三、五十个孩子的吃喝拉撒,一度让自己的身体吃不消,无奈于2012年停止开办幼儿园。
操劳惯了的人,一没事做,就会六神无主,浑身痒痒。有的人曾说:“你爱人的工资那么高,你完全可以什么都不做,在家里尽享儿孙绕膝之福了。”二舅妈一笑置之,到大同区做起了环卫清洁工,清扫楼道,清除小区积雪、落叶等垃圾。
大女儿、大女婿在区里信用社工作,小女儿在北京中医药大学读研,可以说不用太操心了。可操劳惯了人,即使不再承受过度的身体劳累,也要为子孙们计深远。
现在的二舅妈专心给大女儿看外孙女,也不离自己教学本行,努力将外孙女培育成人。现在的二舅妈仍有一颗不服老、刚强的心,她还想发挥生命余热,只要不待着就好。
酸甜苦辣是一种生活滋味,我们不能要求生活一帆风顺,曲折困顿也是一种必要的生活组成形式,它教会了我们隐忍、坚强,二舅妈无疑就是走过满路荆棘仍无惧风雨的生活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