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冲这个水浒英雄,历来说法就是“逼”出来的英雄!何为“逼”?迫不得已罢了。《水浒传》第七回至第十二回是主要为林冲立传的,和学生一起读完这几回,问一个男生:“你认为林冲是怎样的一个人呢?”男生嘴里狠狠地不屑地蹦出一个字“怂”。
十三四岁的男孩子,自然不能理解三十四五的男人的想法和做法,对于他的忍辱负重、委曲求全自然会嗤之以鼻。我作为一个女性,生活中一个妻子,也是很长时间想不通他的行为,为何不能像鲁智深一样想爱就爱,想恨就恨,爱杀便杀!这才是快意恩仇的侠义英雄。或许这就是大手笔的小说家的能耐,能撩拨得读者对他所塑造的人物有无数的想法!
且看林冲是如何出场的吧!在大相国寺菜园墙外看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冲陪娘子到庙里还乡愿,闲着无事。再看他的相貌装束吧——
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獭尾龟背银带。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三十四五年纪。
这段外貌,以装束为主,长相为次,为什么呢?装束打扮体现人的身份、收入、个性等。水浒英雄出场,多有对装束的描述,不同人前后比照,自能感觉出作者用意。林教头出场,是日常生活的打扮,有武士的特点,先看"抓角儿头巾",和石勇一样,不同的是巾环,林冲是白玉圈,而石勇是铜环。再看手中"折叠纸西川扇子",折叠扇为宋朝流行之物,多为文人雅士所用。枪棒教头手中不拿枪棒,却执拿扇子,多有附庸风雅之嫌,也暗示林冲性格中矛盾柔弱之处。
再来看他的真实身份,是众人口中所说"这官人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名唤林冲"。 这名头说来唬人,可是懂得历史的人都知道北宋到了徽宗,积贫积弱,加上朝廷向来重文轻武,"八十万"也只是个虚晃的名头。即使有几十万的禁军,按朝廷的规制,像林冲这样的教头就有几千个,他只是八十万禁军教头之一。从别人称呼他为“武师”“教师”,禁军教头不是什么军官,充其量相当于现在的士官。可见他的地位非常的卑微。
林冲的俸禄又如何呢?林冲被高太尉设计诱骗,花了一千贯钱买了把宝刀。据资料分析,林冲一年薪水200贯钱,20岁工作,到三十五岁,积余最多也不超过1000贯。可为什么他要花这么多钱买呢?细心读者不知道是否记得这段话:
端的好把刀!高太尉府中有一口宝刀,胡乱不肯教人看。我几番借看,也不肯将出来。今日我也买了这口好刀,慢慢和他比试。
大家琢磨一下,林冲买刀非完全出于爱刀。一是出于与自己顶头上司靠近,搞好关系;二也是出于男人内心那么点小小的尊严感,或是底层人物内心卑微的另一种表现。这么一想,林冲作为一军汉子,其骨子里的懦弱与求全心理让人心酸。林冲收入不多,可相对于普通百姓还是算衣食无忧的。不想失去这份工作,可能每个"小公务员"都有这份心理。林冲怂,林冲即使被董超薛霸欺凌到无路可走,还心存那么一点点对自己重回教头安逸生活的期望。这是不是所谓不想跳出舒适圈,他是强权之下的懦夫,也实属本能的无奈之举。
这么一想,每一个生活在舒适环境中的人是不是都有点林冲式的"怂"。屈从于物质,屈从于安逸,屈从于名利……我们有没有作出许多的一退再退,一让再让。
回到林冲身上,他真正的反抗,是因为现实踢翻了他那个虚妄的"安乐窝"。风雪中,热血澎湃,所有自说自话的"梦"是一场被人一路算计的"噩梦"。上司无情更无法度,朋友无义更无底线。压抑的林冲终于一"冲"云天,活出男儿的模样。投奔王伦,一忍再忍的林冲,不再是忍气吞声的"忍",而是寻求机会的"忍"。故才有火并王伦时的决绝与豪气。大家记得晁盖攻打曾头市的情节吗?是他一直忠诚职守于晁天王身边,尽心竭力,冲锋陷阵,及时献策。这不仅是他的忠义之举,更是他发自内心的反抗朝廷之举。试想,有谁会能如林冲那样从心底里地"恨"。曾经有多依恋,就会酿成多少恨意。林冲最后未能手刃高俅,真是让读者憋气。
林冲的人生可谓以雪夜上梁山为界,前期以"隐忍"为主线,后期以"反抗"为主线。或许很多人一辈子都活得如林冲的前期,从未跳出安乐窝反抗,毕竟我们生活的年代不是高俅时代。好吧,我们还是好好生活吧!林冲,还是好汉,你认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