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读《水浒传》第二回——浮浪子弟高俅仗了什么势频频升职?

第二回回目:王教头私走延安府 九纹龙大闹史家村

高俅是怎样的人?文中介绍甚是有意思:

这人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亦胡乱学诗书词赋,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确实不会。只在东京城里城外帮闲。

对于这段有趣的介绍,细细琢磨,虽为叙述性语言,尽显作者的嬉笑怒骂之意。且看此人特长“吹弹歌舞,刺枪使棒,相扑玩耍”,有哪一样是与建功立业、效力国家有关呢?即使是“诗书词赋”亦是“胡乱”所学。所以他也只能在“城外帮闲”。如此不学无术之帮闲之人,却在后来把持国家之命脉大权。“若论仁义礼智、信行忠良,确实不会”,言外之意,他就是一个不仁不义、无礼无智、不忠不信之人。小说作者对于人物往往不会做出自己的评价和论定,只是通过叙述、描写等语言含蓄地表达。读者要想了解作者所塑造的人物态度,非要细细琢磨不可。

诸多士子要踏入仕途,实现治国、平天下的职业梦想,不知要付出多少艰辛!高俅是个什么东西?只会踢个鸟毬!然而正是这些不学无术之处,恰恰迎合了把持用人职权的一群人的喜好,让他不晓治国方略却成治国要臣。

细读《水浒传》第二回——浮浪子弟高俅仗了什么势频频升职?


今天讨论的问题就是: 高俅仗了什么势频频升职呢?

第一个,小苏学士。哲宗天子大赦,高俅方得回东京。经闲汉柳大郎推荐给开药铺的董将仕,董将仕嫌弃浮浪,一封信推荐给小苏学士处。读者是否思量,如此怕“惹得孩儿们不学好”的,为什么独独推荐给“小苏学士”?作者并无介绍其人,只是加了个“小”字。

细读《水浒传》第二回——浮浪子弟高俅仗了什么势频频升职?

第二个,小王都太尉。不料,小苏学士又不相容,又将他推荐给小王都太尉做个亲随。为什么独独推荐给他?因为“他喜欢这样的人”“喜爱风流人物,正用这样的人”。所以“做个人情”。小王都太尉何许人?“这太尉乃是哲宗皇帝妹夫,神宗皇帝的驸马”。乖乖,直接搭上了皇亲国戚。驸马爷对于这个顺水人情感觉如何?“拜见了便喜”,“做个亲信”,高俅在驸马爷家“出入如同家人一般”。一个被天下不容的人,却成了皇亲国戚家的“亲随”。为什么?你能解读出什么意思?

细读《水浒传》第二回——浮浪子弟高俅仗了什么势频频升职?

小王都太尉

第三个,小舅端王。端王是谁?“这端王乃是神宗天子第十一子,哲宗皇帝御弟,现掌东驾,排号九大王,是个聪明俊俏人物。这浮浪子弟门风帮闲之事,无一般不晓,无一般不会,更无一般不爱。即如琴、棋、书、画,无所不通,踢毬打弹,品竹调丝,吹弹歌舞,自不必说。”不妨把端王的喜好和高俅的作比较,确实俩人都是“好玩”“会玩”之人。至于治国之术,与他们无关。这位端王便是日后的宋徽宗,他利用皇权把大宋王朝当做书画院、把书画艺术搞到了极致却不去顾及国家的内忧外患,最终被金国俘虏。

细读《水浒传》第二回——浮浪子弟高俅仗了什么势频频升职?

宋徽宗(端王)


金圣叹对于直接决定高俅升入太尉一职的三个人,做了一个很有趣也是值得思考的点评:

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小舅端王。嗟乎!既已群小相聚矣,高俅即欲不得志,亦岂可得哉?

仗了什么势?群小! 你看,读小说,处处有值得推敲的地方,即使是对人物的称谓。既可单个分析,亦可连起来思考。高俅为什么能升职?因为不学无术啊!因为他遇上了一群同样不学无术的“群小”。自此,在王进和众英雄出场之前,故事发生的背景也就交代了。大宋王朝此时已敲响了丧钟,群小大权在握,贤与不肖不分,国民生活可想而知。


@金陵三丽子语文人补充说一下,有不少人非要追问小苏学士、小王都太尉是指历史中的谁?我觉得既然是小说中的人物,大家也没有必要过于较真,偏要探个究竟。倒是妨碍了对小说深刻内涵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