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目:张天师祈禳瘟疫 洪太尉误走妖魔
百回本这是第一回,在金圣叹批评本即七十回本中,它是被当作“楔子”。何谓“楔子”?金圣叹如此说:
此一回,古本题曰“楔子”。楔子者,以物出物之谓也。以瘟疫为楔,楔出祈禳;以祈禳为楔,楔出天师;以天师为楔,楔出洪信;以洪信为楔,楔出游山;以游山为楔,楔出开碣;以开碣为楔,楔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此所谓正楔也。中间又以康节、希夷二先生,楔出劫运定数;以武德皇帝、包拯、狄青,楔出星辰名字;以山中一虎一蛇,楔出陈达、杨春;以洪福骄情傲色,楔出高俅、蔡京;以道童猥獕难认,直楔出第七十回皇甫相马作结尾,此所谓奇楔也。
简单地说楔子,就是以一事或一物引出另一事或另一物。这里我想引述金圣叹对人物洪信作用的评述:“以洪福骄情傲色,楔出高俅、蔡京。”洪太尉是引出高俅、蔡京的一个重要人物,写洪太尉亦在写高太尉、蔡京。由他楔出108好汉,亦在说明“上使乱作”的主旨。
所以这一回,应该引导学生去关注洪太尉这个次要人物。洪太尉是何货色?中国古典小说,刻画人物主要还是抓住他们的言行心理,较为直观地去描述。
我们先来看看两段对洪太尉描述内容相似的文字:
第一处:约莫走过了数个山头,三二里多路,看看脚酸腿软,正走不动,口里不说,肚里踌躇;心中想道:“我是朝廷贵官,在京师时重裀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何曾穿草鞋,走这般山路!知他天师在那里!却教下官受这般苦!”
第二处:太尉说道:“我是朝中贵官,如何教俺走得山路,吃了这般辛苦,争些儿送了性命!为头上至半山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惊得下官魂魄都没了;又行不过一个山嘴,竹藤里抢出一条雪花大蛇来,盘做一堆,拦住去路!若不是俺福分大,如何得性命回京?尽是你这道众,戏弄下官!”
这两处文字,洪太尉都自称“我是朝中贵官”,这真是“丑话”。“朝廷贵官四字,驱却无数英雄入水泊,此语却是此老说起”(金圣叹语)。再细读第一处文字,朝廷敕令他来祈禳瘟疫,是造福万民的事情,本应不辞辛苦,不顾惜自家性命,可他一直在说“受这般苦”“争些儿送了性命”。再看他如何讲述京师为官的生活“重裀而卧,列鼎而食,尚兀自倦怠”。总之,洪太尉在朝为官,却是锦衣玉食、吃着朝廷俸禄而不甘心为国为民效力的“禄蠹”。如果仅仅如此,还不能成为祸害。
洪太尉误走妖魔
我们再来看一下,他“误走妖魔”一段是如何“任性”的。真人告知太尉“伏魔之殿”决不能打开,并三回五次禀说:“此殿开不得,恐惹利害,有伤于人。”来听听洪太尉“指着众道”“大怒”而言的话语:
你等不开与我看,回到朝廷,先奏你们众道土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后奏你等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把你都追了度牒,刺配远恶军州受苦。
你看,明明是众道怕伤及于人才三番五次的阻止太尉,到太尉嘴里立马来了个莫须有的罪状“阻当宣诏,违别圣旨,不令我见天师的罪犯”,这还不行,再加一罪“私设此殿,假称锁镇魔王,煽惑军民百姓”。金圣叹在如此点评:“看他随口诌出人罪案来,前后太尉一辙也。”最后再以如何论处结语。此话一出连”真人“都惧怕太尉权势,何况其他人呢!如果前面分析太尉还只是个尸位素餐的禄蠹,到这里就是完全是一个指鹿为马、任意妄为、骄情傲色的酷吏。为何”遇洪而开“?其意为:遇到洪信这样的禄蠹酷吏,天下如何不乱?如何不出乱世英雄?
洪太尉是宋朝朝廷要员,竟是如此货色!洪太尉的戏结束了,又来了高太尉。不妨比较一下,领会洪太尉楔出高太尉、蔡京的妙处。
@金陵三丽子语文人和你一起探究语文,探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