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邀。
实质上我们说过很多相关内容,比如中国A股鼓励单向炒作,而没有反向市场化监管。这个意思就是大家都是共同利益,无论是上市公司,股东,我们分析师,还是CPA和证监会,实际上在现有体系下都希望股市是上涨的。那么在如此其乐融融,众志成城的情况下,企业出了问题谁来当《皇帝新装》里那个小孩子呢?很少有。这导致了中国资本市场很多公司的利空不是一次次分阶段出现,而是一次性爆发的。比如康得新之前还是白马股,很多外资在买,一个10亿的违约,一路到地狱,如今ST了。
然后呢,还有个有名的生活常识可以解释这个问题。如果一个厨房里面有一只蟑螂,只要你看见他的一刻,你就应该知道家里的蟑螂一定不只是这一只,甚至于根据蟑螂的大小,你应该大致能够估算出规模,如果有经验的话。这个时候你会去清理家里的垃圾,去准备除虫药物。然后,你看到了更多蟑螂的尸体。
也就是说,实际上不是业绩预告有很多雷,是因为有几个雷个头太大,导致了大家都在找其他蟑螂,拔出萝卜带出泥。
我倒是觉得,来一次除虫行动也挺不错的,任何资本市场都有造假和操纵,只有查处这些不合理,才能让良币凸显出来,而劣币被淘汰。我们要解决的不是问题暴露,而应该解决问题之后股东赔偿的问题,让一切的法治关系顺畅起来,效率高起来。这才能向成熟资本市场迈进。
至于那些雷,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也就这几个月,从预报到年报会计需要做报表日后事项调整,要接受审计,几个月后,等到年报出来了,天朗气清,雾霾都没了,不是更好?
A股上市公司大面积发布巨亏公告,他们是如何做到的?
其实这就是一个商誉计提的把戏,把原本可以分摊到每个月,甚至每年的商誉减值,一次性的加到了一个年报里,做到了“洗白”“抹黑”的作用!不但可以避免多次分摊造成的业绩持续下滑风险,还可以避免遭到退市警告,甚至还能打压股价进行一个低吸抄底!!
商誉是被投资企业成长潜力和未来价值的溢价体现,是投资并购的一种副产品,在每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里都会存在,只要控制好系统性风险,不让商誉过度消耗公司的未来成绩,也无需过度紧张。商誉也并非只有减值或摊销两种处理方式,被并购企业经过孵化而更具价值的时候,商誉就可以通过稀释股权或者资本化来自然消解。
所以严格的说,商誉计提是一直存在的现象,并且上市公司也用的习以为常,但是如今这样大面积的商誉计提,甚至有许多上市企业出现修改业绩的景象真的是千载难逢!从另一个方面可见,2018年的末期和2019年的上半年是大概率见底的,只有这样才会出现那么想要“集体洗白”的迹象!这样一来,在2019年的年报行情中,只要有正常的经营收益,那么业绩也是翻几番的节奏!!
并且目前处于的确实是熊市底部阶段,想要拿到散户手里的筹码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那么只能靠着利空+股价打压来恐吓!只能说套路是深的,方法是狠的,对于市场打击的效果是做到的,但是一旦玩过火出现风险那也不是闹着玩的!好比那些本来就是垃圾股,市值仅仅20-30亿的,却要是商业计提30-70亿,这怎么可以?所以不是他们怎么能做到,而是他们想不想做的问题!这不,原先预告的业绩也给你统统来个修正,真的是“无耻”!
如果您认同我的观点,请加我的关注并点赞。谢谢您们的支持。
A股预亏超10亿公司已达91家,如何看待上市公司业绩频“爆雷”?投资者该怎么应对?
感谢邀请,本周A股成为微博上热门话题,天雷滚滚的业绩披露被称为最难的扫雷游戏!很多上市公司预计亏损的数字就够雷人的!有公司去年还在盈利,今年就变成亏几十亿;有的公司总市值才44亿,结果亏损达到78亿;有的公司前段时间还说2018年净利润是正的,转眼就说变成“巨负”,有的公司把上市以来赚的转眼亏没了。理由也奇葩的很,有说没钱买饲料猪饿死了造成亏损、有说应收款被骗等等,比惨一个接一个,亏损20亿成了“起步价”,不亏10亿都不好意思说是上市公司!
有数据统计,本周4天之内已有260家公司预亏超1个亿,其中87家预亏超10亿元,35家预亏超20亿元,20家预亏超30亿元,亏损超40亿的有8家;按照预亏上限上述260家(预亏超1亿)累计亏损2815亿元,其中有9只股票亏损规模超过自身市值。
一、背后的理由就是所谓的商誉减值,那什么叫商誉减值呢?
商誉是大部分是在上市公司并购非上市公司中形成的,比如乙公司一年能盈利5000万,甲上市公司要并购,说给20倍估值,值10亿吧(实际上,乙公司净资产可能就2000万)。
乙公司说他能一年赚5000万,还有很高的增长,甲上市公司为什么要信呢?所以一般来说,会签订一个“业绩承诺协议”,比如乙公司未来三年的盈利是至少5000万,8000万,12000万,达不到的话,就要向甲公司补偿等等。
为啥商誉会造成如此大亏损?因为商誉的减值,虽然是当期计提计入当期利润的,但是是以前资产性变动的一个累积的体现。
比如你今年收入60万,吃喝玩买花了30万,但是你卖房卖了300万,炒股亏了200万,你一年就亏了170万,这和你一年赚多少钱,花多少钱其实关系并不大。这个和上市公司差不多道理,搞了太多商誉,一把减值,就能亏损出一个很夸张的数字来。
二、为何上市公司近期一窝蜂计提商誉减值?
2018年11月证监会发布《会计监管风险提示第8号——商誉减值》,明确要求企业定期或及时进行商誉减值测试,至少每年年度终进行减值测试。
1月上旬,财政部发文称,会计准则咨询委员大部分同意,将商誉进行摊销,而不是减值。也就是说要像固定资产折旧一样,每年推进固定摊销,比如10亿商誉,摊销10年,一年就固定产生1个亿的费用,如果摊销5年,就每年股东产生2个亿的费用。
倘若按这样的摊销方式下去,那就意味着很多上市公司面临退市的风险,所以都集中暴雷出来,一次性计提减值,要是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利润无法覆盖商誉摊销,将会导致连续三年亏损退市。
2015年是并购重组的高峰年,当时上市公司热衷于花大价钱进行并购,既可以提升规模,有时候还能炒作一波概念,上市公司为获取标的公司未来盈利而支付的溢价,就形成了商誉,被收购的公司往往会和上市公司签订业绩对赌协议,而对赌协议一般都是签三年。
如果标的公司业绩达到预期,商誉就只是账面数字,而如果达不到预期,报告期末就需对商誉进行减值测试,减值金额将远大于标的公司盈利不及预期的部分。
数据显示,商誉主要形成于2014年、2015年及2016年,这三年A股整体商誉增速超过50%,2015年商誉增速达到峰值,高达96.37%。2014年及2015年,中小版及创业板商誉增速明显高于主板。2014年主板、中小版、创业板商誉增速分别约26.51 %、145.66%及234.72%;2015年主板、中小版、创业板商誉增速分别约70.97%、150.01%及139.92%。
2014年有4145起并购重组,涉及金额26153.58亿,同比大幅增长 67.65%,2015年并购重组数目和金额分别飙升至7036起和32055.12亿。截止2018年三季报,主板、中小板及创业板商誉值分别约7949亿、3774亿及2761亿,在净资产中的占比分别为2.35%、10.64%及18.62%,总规模达到1.45万亿元,占总体净资产的比例为3.7%。
三、面对巨幅计提商誉,到底是危还是机呢?
近期上市公司集中披露的商誉减值引发的巨亏公告造成感官上和心理层面上影响,我们要了解的是商誉减值引发的亏损并不是公司基本面发生重大变化,存在减值压力的上市公司通过释放压力,为日后轻装上阵打下了坚实基础,简单点说就是公司基本面不变,去年巨亏,今年业绩暴增,数字游戏而已,对优质上市公司只是短期影响;但一定要注意基本面出现问题、商誉占资产比重过高、母公司持续亏损、不务正业热衷跨界等垃圾公司。
我是跑赢大盘的王者,打字很累,最近评论点赞很少,希望各位朋友多多动动小手,您的评论点赞就是最大的理解与支持。
业绩爆雷余震后,影视传媒上市公司的表现如何?
业绩预告雷声滚滚,截至1月30日晚间,上述381家预亏公司中,预亏超过1亿元的公司有293家,预亏超过10亿元的公司有91家。而去年预告2017年净利亏损下限超10亿的公司只有19家。1月29日晚,奥马电器(3.56 -10.10%,诊股)、南京新百(9.11 +6.92%,诊股)、盛运环保(1.78 -2.73%,诊股)、人福医药(9.25 +4.05%,诊股)等多家预亏超10亿元。
2019年4月9日晚间,随着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芒果超媒等多家影视传媒公司公布业绩预告,截至目前,绝大多数影视上市公司都已经披露了Q1的业绩预期:
在集中处理商誉问题的背景下,多数公司都选择将减值亏损留在2018年。如今尘埃落定,2019 Q1作为资本市场复苏的第一站,着实让从业者和投资者寄予了很高的期待,各个公司表现良莠不齐,除了业绩基本持平的公司外,本文将一一解读其他上市公司的2019年初表现。
爆雷余震,华谊兄弟等需要时间重整旗鼓
2018年报A股上市公司业绩集体爆雷,有不少公司业绩亏损额动辄数亿甚至数十亿元。对这些公司来说,2019年Q1通常是用来过渡的——2018年遗留的问题不太可能在短短一季之内完成翻转。
对华谊兄弟这个踏空整个春节档的电影巨头来说,Q1是一个看前期工作,不看业绩的时间段;
慈文传媒年初经历了大股东变更,也同样处于“过渡期”。新资本的进入缓解了此前大股东马中骏股份大量质押的外部风险,凭借慈文传媒的制作能力和项目储备,在2019年接下来的三个季度或许会有不错的表现;
至于唐德影视则仍然无法走出《巴清传》的阴影。这部大制作无法播出对唐德影视产生了全方位的负面影响,目前唐德影视已经向《巴清传》主演高云翔提起诉讼。
作为其中的代表,华谊兄弟2018年快报净利润亏损达9.86亿元,同比下降219%,这种颓势也延续到了2019 Q1,亏损为9,172.25万元–8,672.25万元。
公告中表示亏损原因主要是Q1期间上映的影片包括跨期电影《云南虫谷》及《把哥哥退货可以吗?》票房不及预期,相比2018年同期上映的影片《芳华》《前任3:再见前任》完全不在一个量级。电视剧方面,2018年Q1有《好久不见》的收入加持,2019年Q1同样不及。
业绩乏善可陈,华谊兄弟2019 Q1的关键词在于——借钱。年初至今,华谊兄弟已经披露了不同形式的四次大型借款合约:
战略合作借款——与阿里影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质押冯小刚参股的东阳美拉公司70%股权,从阿里影业借款7亿元;
发行可转债——向Mount Qinling Investment Limited(腾讯关联方)发行3000万美元的可转债票据,用以《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导演罗素兄弟合资公司的运营管理、影视剧的开发制作、系列大片IP的采购等,腾讯将获得相关项目的优先发行权,以及选择投资权;
“典当资产”银行借款——将持有的英雄互娱不低于15.06%、不超过20.17%的股份为公司向浙商银行自2019年1月25日起两年内的借款提供质押担保,担保期限为两年,担保金额为不超过7.7亿元。
大股东提供无息借款——4月9日,华谊兄弟公告称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王忠军将提供无息借款2.7亿元作为财务支持。
可见,华谊兄弟2019 Q1基本在积蓄力量的阶段。年初,王中军长篇发言反思,直言要亲自抓电影主业,以转变2018年以来主控电影项目的颓势。而这最需要的是资金和时间——一方面,公司内需要完成调整,另一方面,华谊兄弟需要大量现金流来开展新项目。2019年华谊的《八佰》是其最为人所瞩目的电影,这部影片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华谊振兴的步伐。
另外有一个好消息是,华谊兄弟4月8日宣布入选了“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对寒冬中备受质疑的华谊兄弟来说,这个称号或许称得上“字字千金”吧。
院线低谷蓄势,票房大盘等待进口片救援
电影票房整体数据来看,2019年Q1累计票房171.4亿元,同比下滑9.5%,一季度观影人次下滑为4.8亿,去年同期为5.61亿。仅有票价上涨,2019 Q1国内平均票价为35.9元,同比增长6%,考虑服务费的情况下增长达7.5%。
虽然有《流浪地球》创下仅次于《战狼Ⅱ》的票房记录,但2019年整体票房却呈现了颓势。这种趋势从春节档起就十分明显:观影人群下滑、票价上升维持了表面的增长,3月份国产进口票房双双失利,41.3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51.2亿元减少了9.81亿元,跌幅约19%更是坐实了Q1电影市场的冷淡。
《惊奇队长》撑起了3月票房
万达电影作为国内院线龙头公司,其收入表现略好于票房大盘:观影人次下滑幅度基本持平,1-3月累计票房27.6亿元,同比下6.50%,低于Q1票房整体9.5%的下滑幅度。这也意味着,票价因素在万达电影这里体现得更为明显。相较于横店影视的三四线扩张战略,万达院线的品牌仍然对票价有所加持。
同为大型院线的横店影视、金逸影视未披露Q1业绩预告,另一家规模相对较小的公司幸福蓝海净利润1000万至2300万,同比去年下降77.79%至48.92%,跌幅极大,原因来自三个方面,全国电影市场票房同比下降的影响导致公司票房收入有所减少;新建影城数量同比增加导致成本费用增加;同时收购标的重庆笛女阿瑞斯影视传媒有限公司一季度出现亏损。
除了最后一项非常规因素外,幸福蓝海的问题也是其他院线公司不可避免的:近两年疯狂扩张、银幕数高速增长会给院线公司带来巨大的压力,如果2019年电影大盘不能继续增长,这些院线恐怕很难继续支撑新建影院的成本。
4月份是电影大盘开启反攻号角的开端。万众瞩目的《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有极大概率突破漫威电影的所有票房记录,进口片拯救国内票房市场,或许是上半年影院公司们的最大指望了。
崖底众生态,华录百纳甩卖蓝火后有望复苏?
曾经的综艺巨头华录百纳在2018年巨亏33亿元,亏损额一度超过当时的公司市值。作为商誉暴雷的“代表”公司,2018年12月华录百纳将广东蓝火以410万元的价格甩卖——2014年公司花了25亿元才完成收购。这预计会对华录百纳今年造成12-18亿元投资亏损,也是华录百纳2018年巨亏的主要原因。
【锋芒智库】在2018年中期《市值从500亿到50亿,华录百纳还能从崖底爬起来吗?》一文中对这家公司做了全面分析和预测。目前来看,华录百纳的操作正在预测之中:在2018年甩掉累赘资产,以巨额亏损的方式换取2019年的轻装上阵。
2019年Q1预告中,华录百纳果真扭亏为盈了:虽然盈利仅有500万-1000万元。公告中称盈利主要来源于剧目的海外发行及过往剧目的二轮发行,主流卫视晚会类节目的内容营销以及媒介资源的硬广项目投放等。也就是说,华录百纳甩掉问题资产后,一方面依靠库存项目二轮发行回笼收入,另一方面在公司的营销业务上也保持了正常运营。
但甩掉蓝火后,华录百纳整体业务规模显然也大幅缩小了。华录百纳的现金流尚可,未来或许有两个可能性:
一是缓慢重建节目制作业务以图恢复;二是来自大股东的下一步资本运作——2018年公司实际控制人则由华录集团变更为何剑锋,后者是美的集团创始人何享健之子。在华录百纳官方网站上已经出现了美的置业主导开发的文旅项目,华录百纳今后也有可能作为“壳资源”被注入新的资产,完成重组。
总之,华录百纳与蓝火的这段不堪往事尘埃落定后,该割舍、亏损的业务已经基本处理完毕,上市公司的剩余价值是不会被浪费的。
至于乐视网,这家位于更深处的悬崖底的公司未来似乎更为黑暗——截至4月10日,乐视网暂停上市的危机仍未出现任何新的转机。
上市公司商誉减值,巨亏洗澡,以后每年只要稍微运作就可以轻松增长业绩吗?
1月31日是上市公司2018年度业绩预告的截止日,在此前的几天,上市公司业绩预告修正公告堪称天雷滚滚。如截止1月31日,沪深股市预告亏损超过10亿元的上市公司就多达91家,前十大预亏公司中,最低的亏损都在45亿元,也可见此次上市公司业绩暴雷的严重程度。
造成如此现象,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前几年上市公司频现的高溢价并购产生了高商誉现象,由于资产出售方无法兑现业绩承诺,上市公司计提商誉不避免。在商誉会计处理问题上,虽然财政部表示按现行规定执行,但如果该政策发生变化,商誉要求按年度摊销的话,对于业绩较差或商誉较高的上市公司而言,按年摊销将可能导致其业绩出现连续亏损的可能,从而产生退市的风险。基于此,2018年度有多家上市公司一次性计提商誉,进而引爆了商誉地雷。
另一方面,上市公司计提巨额商誉,背后也不无实施财务“大洗澡”的可能。通过财务大洗澡,将原先存在的问题洗白或洗得一干二净,2019年及以后的年份就能轻装上阵。这是非常有利于上市公司今后在业绩方面做文章的。
但一次性计提巨额商誉与“财务大洗澡”,弊端同样明显。计提巨额商誉,将导致上市公司业绩上巨亏,像天神娱乐等巨亏的上市公司,今后数年将面临着无红可分的局面。而财务“大洗澡”,本身就存在财务造假嫌疑,披露的年度报告亦存在虚假陈述的嫌疑。一旦被证监会查实,利益受损的投资者就可据此对上市公司提起诉讼,上市公司还会受到证监会的行政处罚。财务“大洗澡”的最终结果将是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