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这是个大问题,大角度,只能从细节中挑出一星半点来说说,猩爷认为的,中国汽车行业比较突出的问题。
国企蒙眼奔跑
中国汽车产业和世界汽车产业最大的区别,就是国企合资车企,保护民族工业的政策,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结果就是,像吉利、长城这样的民企,迅速在国企、合资中逆袭而上,成为新的民族工业的代表。而国企还在履行着他国企的历史使命,可集中来看:合资尚在,前景不明。
特斯拉是个开头!但绝不是结尾!外资汽车企业独立建厂,是大势所趋!
汽车民企额崛起,标志着部分国企将要面临政策开放后,允许外资进入,大量独立外资汽车涌入的冲击,对国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所以特斯拉的进入,不会是结束,甚至未来会出现合资车厂出现股权调整,脱离国资的吸附的可能。
这一点上,政策已经很明朗了!,国企最后的生存时间点为:
1.2018年解除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
2.2020 年解除对卡车和其他商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
3.2022 年解除对所有在中国制造的乘用车的外资股比限制。
2022年,是最后的生存期限。蒙眼奔跑,胡乱开发车型,浪费资源,利用政策,攫取利益的国企,会面临真正的考验。而这个考验不是外资汽车,而是民企汽车!
民企蒙住消费者双眼
如果说国企是蒙眼狂奔,那么民企就是在做蒙住消费者双眼的事。
过去的蒙蔽:是江淮这种车厂,车辆防腐工艺不行,镀锌板都省,导致出现大面积车辆腐蚀现象。
现在的蒙蔽:是通过舆论为自己造势,通过舆论给他人抹黑。我们可以看到38号车评有关VV7的造假问题的揭露,也可以看到最近长城和吉利的胡撕。
说白了,过去的竞争是纯粹价格的竞争,最好的办法就是省成本,现在随着技术的升级迭代,民营车企基本都在一个起跑线了,配置相似,动力相似,能拼的就是概念、品牌、舆论这些比较虚的了。
所以,国企的症结是紧贴政策和国家走向,不看实际消费者的需求,反正钱又不是消费者给的!而民企是靠老百姓吃饭的,本身还有很多不足,现在在努力蒙住消费者的双眼,让自己平安度过这个寒冷的车市冬季!
特斯拉为什么可以在上海独资建厂?
因为现在已经是2019年了,这个时间点非常重要。
在2018年4月份,国家发改委正式表态在2018年的年内将会正式出台政策,允许电动汽车公司在国内独资建厂,而无需有当地合资伙伴。后来这项政策的细节被逐渐披露:汽车行业将从2018年开始取消专用车、新能源汽车外资股比限制,计划到 2022 年彻底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取消合资企业不超过两家的限制。这是特斯拉可以在上海独资建厂的政策基础。
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2018年7月,特斯拉 CEO 马斯克和上海市政府签订协议,宣布特斯拉中国工厂会在上海临港落户,同时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和特斯拉(上海)电动汽车研发创新中心宣布运营。
根据协议,特斯拉公司将在上海临港地区独资建设集研发、制造、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特斯拉超级工厂(Gigafactory 3),该项目计划在两年后开始生产第一辆整车,两到三年后年产量达到 50 万辆纯电动整车。
在2019年的1月,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一期)奠基仪式于上海临港两港西大道、正嘉路路口交界处的特斯拉项目现场举行。而根据当地政府所披露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项目(一期)环境影响评价公示”信息显示,上述项目总占地面积为864885平方米,用于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建成后,生产车型包括Model 3与Model Y,目标年产25万辆纯电动整车。
对于上海市政府而言,这是上海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而且也是取消汽车制造业外资股比限制后的第一个尝试,这绝对是一个特别被重视的项目。
对于特斯拉而言,在中国这个庞大的消费市场上建立一家工厂,将是“让特斯拉成为真正的汽车公司”的关键。
特斯拉需要新的持续的产能,这点包括马斯克本人以及华尔街投资人在内的所有资本方都非常清楚,可是以往特斯拉在制造上的短板,确实没法实现更多的产能。而中国工厂的建设,会让大部分问题迎刃而解。
为什么特斯拉在中国可以独资建厂,因为对于上海市政府,对于特斯拉,都很需要这个机会。
为什么特斯拉可以独资建厂?
1月7日,上海最大的外资制造业项目——特斯拉超级工厂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特斯拉在美国之外的首个超级工厂。
2018年4 月 17 日,发改委就“制定新的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及制造业开放问题”举行了记者会,公布了开放外国企业投资的具体时间表。
其中,汽车行业将分类型进行过渡期开放:2018 年取消专用车和新能源汽车的外资股比限制,2020 年取消商用车外资股比限制,2022 年取消乘用车外资股比限制。同时,外国公司外中国只能建立两家合资企业的限制也一并取消。
按照中国的标准,以上的这些汽车门类是这样分类的:
- 专用车:矿山自卸车、汽车运输拖车、水泥搅拌车等。
- 新能源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 商用车:货车、牵引车、各种尺寸的巴士等用于商业运营的车辆,专用车包含在这一类中。
- 乘用车:指的是普通消费者购买的轿车、SUV、MPV 等不用于营运的车辆。
简单的说,如果这个时间表按计划实施,2018 年内就会有只生产新能源车的国外品牌在中国建立公司,占股比例将不受限制,也就是可以直接建立独资企业生产汽车;到 2022 年,我们现在购买的合资汽车,比如一汽大众、东风本田、广汽丰田等等公司的外国合资方,将可以通过股份交易获得合资公司中超过 50% 的股份,从而获得更多利润。理论上来说,也可以离开国内的合资伙伴建立独资的汽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