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压串联负反馈电路和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如何区别?
答;所谓反馈,就是把放大电路的输出端的信号(即部分或全部输出电压或电流)通过一定的电路(反馈网络)送回到放大器的输入端。如下图所示;
放大器接入反馈网络后,加到放大器基极输入端的电压(U°r)就是外加输入电压(Ur)和反馈电压(Uf)之和。如果反馈电压Uf的极性和输入电压Ur的极性一致,那么加到放大器晶体管基极上的电压的数值就是;U°r=Ur+Uf 如果U°r将大于>原来外加输入电压信号Ur,于是再经过放大器放大以后的输出电压信号Uc,当然比原来的输出电压Uc来得大,这种反馈叫做正反馈,又叫再生。虽然放大器加了正反馈之后放大倍数提高了不少,但是此时会使放大器的稳定性降低很多,同时它的输出波形会畸形失真,严重时甚至引起寄生振荡,而发生啸叫,所以在放大器电路中一般不用正反馈的。
若反馈电压Uf的极性和输入电压Ur信号极性相反,那么加到放大器的基极上的电压的数值将是两者之差;U°r=Ur-Uf,如下图所示。
这时候U°r将<小于原来外加输入电压Ur,于是经过放大器以后的输出电压Uc就比原来不加反馈时的输出电压Uc为小。这种反馈叫负反馈。放大器加了负反馈之后,虽然牺牲了一部分放大倍数,但它可以得到许多优点。 所谓电压串联负反馈,就是从放大器的输出端利用电阻器进行分压,从中获取一部分取样电压,并且将这个电压信号再叠加入放大器的输入端,去削弱放大器的输入信号电压。因此,负反馈放大器的放大倍数就比没有加负反馈电路时的低。但是它确实提高了放大器的稳定性,同时有负反馈电路,它变换了放大器的输出和输入阻抗(这里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形式的负反馈,可以增加或减小放大器的输入、输出阻抗)。 同时,电路中的负反馈减小了放大器的非线性失真。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提问者可以买一本“电子电路基础入门”的书,自己去慢慢看,慢慢了解。 下面本人再说一下关于“电流串联负反馈电路”。请看下图所示。
在电子电路中,一般情况下电流串联负反馈主要用在晶体管的发射极与电路的GND。 针对上图慢慢道来。R1、R2串联后,并联在直流供电电源Ec上,它们为两只分压电阻,主要用来给晶体管的基极,建立工作点的;串联在发射极电路中的Re才是一个起负反馈作用的反馈电阻,用Re来稳定晶体管的稳定工作点。 为了分析方便,此时暂且把基极电流Ib忽略而不计。那么R1、R2上流过同一电流,其数值可以根据欧姆定律为;I2=I1=Ec/R1+R2,于是在R2上的压降为;UR2=I2*R2=Rc/R1+R2*R2,它相当于基极电源电压,工作点就由E2上的分压所决定。调节R1,将可以改变E2上的分析分压,调节了工作点。 Re与晶体管e、B极它们和Re的串联,它们的端电压和R2的压降是相等的,根据上图Ur2=Ure+Ueb 或Ueb=Ur2-Ure。上公式表示,基极偏压是R2上的压降和Re上的压降之差。 当温度升高时,Ic上升,由于Ie=Ib+Ic,若省略电流很小的Ib后Ic≈Ie,所以Ic的增加,实际上也就是发射极电流Ie的增加。于是Re上的电压Ure=IcRc也就增大。由于Ueb=Ur2-Ure,如果Ur2是不变的,那么Ure增加时它们的差值Ueb反而将减小,于是基极偏流Ib也减小,结果集电极电流Ic就随着减小了。这个变化过程也可以用符号表示如下;温度上升→Ic↑→Ie↑→Ure↓→Ueb↓→Ib↓→Ic↓这个变化过程说明;当温度升高Ic增大时,由于电路中的负反馈作用,最后使Ic自动减小。由于牵制了Ic使它不至于受温度的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化,从而达到了稳定晶体管的工作点的目的,这就是电流串联负反馈的电路与作用之一。
以上为个人观点,毕竟本人几十年前学习的东西,今天写出来仅供提问者参考。
知足常乐2018.11.7日于上海
为稳定电路的输出电压,引入的一定是电压并联负反馈吗?
简单的讲,根据输入源性质决定并联串联,根据负载性质决定电压电流。比如说输入源是接近电压源,那么你就应该采用串联,输入源接近电流源,就要采用串联,这样负反馈的作用才明显。电压源时你采用并联,反馈信号对输入端影响甚微,因为并联输入端反馈信号大小变化时,输入源的电压值不会变化,输入端的电压等于输入源电压,也不会变化。这反馈信号作用不大。输出端负载性质决定输出信号采样。你想让输出电压稳定不变。比如你想作一个稳压源,那不用想肯定要用电压反馈,想作一恒流源,就一定要用电压反馈。综上所述,你如果让输出电压稳定,输入源是一电压源,那你反馈电路就要采用电压串联负反馈。输入源是一电流源,那么你就要采用电压并联负反馈。
下面给你四个“凡是”
凡是电压负反馈都稳定输出电压、减小输出电阻。
凡是电流负反馈都稳定输出电流、加大输出电阻。
凡是串联负反馈都增大输入电阻。
凡是并联负反馈都减小输入电阻。
另外,信号源是电压源宜采用串联负反馈。
信号源是电流源宜采用并联负反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