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您的问题。T3出行最大优势就是B2C模式。
网约车有短板。第一,全国网约车注册司机3100万,用户却有3.3亿,供需是严重不对等。第二,私家车主大多数想赚点外快,不愿办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双证”,合规性的问题一直存在。第三,对私家车的监管非常困难,包括滴滴在内,对进驻平台车辆和人员的审核,难以点面兼顾。第四,网约车安全事故使滴滴暂停深夜出行和顺风车业务,但C2C模式仍然改变不了不合规司机风险问题。归根到底,是网约车过分依赖平台线上审核和跟踪,缺乏线下的安全监管支撑,安全漏洞问题一直存在。大型专业联盟把控线下车辆和人员的安全可靠性,将极大改善网约车安全性,这就是T3问世的原因。
T3有望改变网约车市场。一汽、东风、长安三大车企号称“国家队”,与苏宁、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投资97.6亿元,推出了出行服务T3,优势在于:第一,颠覆了滴滴网约车C2C模式,采取B2C模式,用户使用网约车服务,对应的是企业提供专业服务,安全性确实比陌生司机的个体行为要强。T3采取自营车辆+自雇司机模式,车辆与司机标准化管理,司机代表的是T3平台。第二,采用车联网技术,由于有互联网企业的技术支撑,网约车可以实现人、车、路全时段的实时监控,司机、乘客、平台之间是全程无缝连接的,出行安全有监督。据说最牛的技术在于“一人一车”“人车绑定”,只有原配司机才能驾驶指定车辆,其他人谁也开不动。第三,定制化。所有车辆都是为了专营网约车,不能用于其他用途,这就倒逼司机深耕细作,提高服务水平。
T3的挑战也不小。第一,短期内改变不了供需平衡,打车难依然存在,受到用户诟病。T3体量远远比不上现有玩家。第二,T3面临传统霸主滴滴的压制,以及小鹏、威马等其他网约车企业的竞争。第三,T3出行初期需要大量烧钱补贴换得市场份额,在较长时间内,说服用户接受B2C模式网约车,并不是轻松事,用户的需求与体验跟不上,对T3也会毫不犹豫放弃。欢迎关注,批评指正。
在滴滴C2C模式隐忧暴露之后,B2C模式的网约车应该如何逆风翻盘?
什么B2C,?说白了就是出租车公司!其他平台还好点,比如曹操,轩轩,神州,首汽等平台基本都是自己车自己司机!最可恨的就是滴滴这个垃圾平台,没自己车没自己司机,简直空手套白狼(也不给司机上保险),滴滴就是把黑车整合到一起,然后玩命压榨司机和乘客,滴滴就是一黑车公司,安全问题很严重!不看好滴滴发展
上汽集团入局网约车,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2018年11月12日,上汽集团正式宣布,将推出移动出行战略品牌“享道出行”,进军网约车业务,打造品质出行服务平台,为消费者提供安全、高效、舒适、便捷的“品质体验”,加快转型成出行服务与产品的综合供应商。
11月18日,上汽集团的网约车品牌,享道出行正式上路试运营。据悉,其中短途的订单的费用介于滴滴快车和礼橙专车之间。
截至目前,由吉利领衔,包括上汽的享道出行在内,国内的汽车主机厂商已有十多家纷纷进入网约车行业。
在网约车行业已经是一片热火朝天的竞争态势下,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牢不可破,为何各大车企还要纷纷进军网约车行业呢?这不得不从车企入局网约车的现象本质来说起。
1、B2C网约车的本质是出租车。
享道出行和此前的欧拉出行一样,都是曹操专车模式的追随者。
曹操专车模式的网约车,是典型的B2C网约车,其运营模式是:车辆均为自家车企的车型,自营合规车型,统一招募有资质的合规驾驶员,经过系统培训后上路运营;司机与出行平台企业属于雇佣关系,平台为司机支付工资和五险一金等各项福利保障。
显然,这与传统出租车的经营模式完全相同,但由于其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基础上,具有+互联网的特征,因此,B2C网约车的本质,还是出租车,不过是1.5版的出租车,简称新出租。
享道出行、欧拉出行和曹操专车一样,都是用的上汽、长城和吉利自家的新能源车型,自建自营专车,是典型的新出租。
2、车企类B2C网约车的本质是卖车。
车企纷纷入局网约车的大背景是,汽车销售市场的持续下滑和不景气。
根据盖世汽车研究院整理的数据,2018年8月乘用车(统计范畴为国内生产销售的轿车、SUV、MPV车型终端销量)零售市场销量为1,739,967辆,同比下滑11.8%;9月份销量达1,820,661辆,同比下滑11.8%;10月,销量202.48万辆,同比下跌12.5%;全年累计销量1892.82万辆同比下跌0.7%。
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以来,我国汽车业已经连续3个月同比销量下滑。另据野村证券此前分析,中国乘用车市场将出现自1990年代以来的首次年度销量下滑,预计全年将下降1.6%,四季度销量将下滑7.5%。
在连续下滑的背后,我们还发现,日系的朗逸、轩逸和吉利、长城的部分车型的销量却不降反增。再结合国内网约车市场的合规化进程来看,C端网约车合规车型多为朗逸、轩逸等车型,而B端曹操专车、欧拉出行等车型更是自家吉利和长城的自有车型。显然,出行服务端的需求,给一些车企带来了寒冬下的逆势增长。
再以上汽为例,数据显示:作为国内产销规模最大的汽车集团,2017年,上汽集团实现整车累计销量693万辆,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23.2%;但今年7月以来,上汽9月销量同比下跌8.2%,10月销量同比下跌8.4%。显然,上汽销售压力很大。
继续靠卖车将再无增长空间,于是,享道出行便应运而生。不仅是上汽,几乎所有主流主机厂商都在向出行服务转型。
这一点,不得不佩服民企龙头的吉利,对市场的前瞻性洞察力和判断,两年前的果断入局B2C网约车,如今已经成为国内众多车企纷纷模仿的领军者。
所以说,车企类B2C网约车的本质,是商业转型,其实就是卖车。
3、车企类B2C网约车的附加值是广告。
除上汽享道出行外,国内已有十多家汽车主机厂纷纷加入出行服务市场,比如北汽的华夏出行、长城的欧拉出行、一汽的易开出行、一汽长安东风合资的T3出行、福特众泰的福特智能出行等,一众车企型B2C网约车,正紧随吉利的曹操专车之后,形成浩浩荡荡的B端网约车繁荣景象。
为什么说车企型B2C网约车的附加产品是广告效应呢?
其实很容易理解,当满大街随处可见行驶中的吉利新能源的曹操专车的时候,大众对吉利的新能源车型的认知几乎已经是深入人心。
车轮上的移动的广告效应,自然也是B2C网约车的延伸价值体现。比之于各大媒体的天价投放成本来,这一种潜移默化的广告效应,是看不见的广告,才是真正有用的广告。
当然,一切广告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销售。
车企当然还是为了卖更多的车。
车企型B2C网约车,滴滴不是目标。
18日享道出行试运营,定价策略与曹操类似,介于滴滴快车与礼橙专车之间。但其实,价格不是问题,车企的目标也本非滴滴。
本质上来说,车企入局网约,是为了实现自身商业转型,或者是多元化转型,扭转车市销售即将到来的持续寒冬影响,为企业寻找新的利益增长点。
简单来说,就是为了多卖车。
你对车企频频入局B2C网约车现象背后的本质是卖车怎么看?
【风起堂主人】坐观风口风起:关注热点,专注新零售、互联网和共享经济。您可关注后阅读更多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