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工关节为主的第二批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采14日在天津产生拟中选结果。本次集采产品为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集采平均降价82%,预计节约费用160亿元。降价后,髋关节平均价格约7000元,膝关节平均价格约5000元。这将进一步降低高值医用耗材价格。权威快报丨重磅!人工关节集采平均降价82%-新华网
对医疗器械厂有影响利润少了,对患者没有影响一样的高价医疗费医药费啊,千方百计压榨医疗器械公司和药厂还不如报销多一点给患者呢,医疗器械厂和药厂利润少了品质肯定是下降了,[灵光一闪]
人工关节手术存在哪些风险?
本期医数嘉宾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骨科 李展春副主任
许多有髋膝关节疾患的老年病人对关节置换手术有顾虑,主要是担心手术风险大,术后功能恢复不佳。
人工关节置换手术作为一种日益成熟和广泛开展的手术,至今已有五十余年的历史。这种手术的最大目的和优势在于能够重建已经失去功能的大关节,显著提高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至于手术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麻醉过程中的风险
因接受手术的患者以老年人为主,耐受麻醉和手术的能力较年轻人总的来说相对差一些。如果全身情况良好,术前检查显示内脏器官无严重器质性疾病,各项生理功能基本正常,那么整个麻醉和手术过程还是相对安全的,不必过于担心。
手术过程中的意外以及并发症
主要有人工关节假体周围骨折,神经血管损伤,血栓和脂肪栓塞等等。不过只要手术医生术前认真准备,术中仔细操作,一般来说发生以上这些情况的机会并不多。
手术后并发症
主要有人工关节假体脱位和下肢深静脉栓塞。只要术后加强观察和指导,一般都可以避免。即使发生,只要及时正确处理,也不会导致严重后果。
因此,老年关节疾病患者无须对人工关节手术过于恐惧,而应该积极配合医生做好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各项检查,治疗以及康复锻炼,以期获得最大程度的关节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提升。由于人体生理机能随着年龄增长不断衰退,因此我们不主张患者采取“能拖就拖”的策略,而应该在医生的建议下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机接受手术,争取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骨科耗材国家集采方案已定,“骨折价”下国产龙头能否逆袭?
,结合一下园子里的讨论和国内医疗企业公众号里的信息,说一下集采后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包括国产产品能否逆袭?2021年6月 21 日,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发布《国家组织人工关节集中带量采购公告》。
图源:国家组织医用耗材联合采购平台
从公告来看,本次全国集采的范围包括初次置换人工全髋关节、初次置换人工全膝关节。
由于去年11月,国家医保局通知要求各地开展人工髋关节、人工膝关节,除颤器、封堵器、骨科材料、吻合器的数据采集和价格监测,因此业界认为,2021年的耗材集采可能针对这些品种。目前来看,除颤器等暂时未纳入集采。全国各级医院也都在上报骨科耗材应用情况,不过说实在的从上报的数据来看,都是藏着私心的,不管从县级医院或者三级医院上报的数据都是经过精心的修改的,是希望能够复合医院或者说医生的利益的情况下有限度的修饰过的。
《中华骨科杂志》6月16日发表一篇题为《关节外科的未来》的论文,提到:2019年我国的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手术量已经超过了90万例,且仍在以接近每年20%的速度快速增长。这一大品种集采,将严重影响相关企业的业绩。
国内人工关节销售额最大的企业是威高骨科、爱康医疗、春立医疗,三家都是上市公司。2020年威高骨科实现收入18.24亿元,是国内企业龙头。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强生、美敦力、捷迈、史塞克等是行业巨头。
国家带量采购政策出台,参考第一批集中采购产品,人工关节的价格也将出现较大降幅,进口企业将损失最大,国产替代能力最强的头部企业会受益最大,国家带量采购将有力支持国产关节产品。国内较早进入人工关节领域的头部企业,将面临一定的机遇与挑战,为此很多医疗企业将产品体系进行竞争战略规划、发展战略规划,希望能够抢先占领市场份额,同时积极开发海外市场,有很大可能逆袭干掉国外品牌。
在集采环境下,低技术含量的企业无法生存。骨科耗材企业处于改革的“阵痛期”,就像仿制药进入低毛利时代一样,只有技术优势明显的企业才能突出重围。所以,骨科耗材企业的成长性短期看适应能力,企业能否在集采中适应良好,拿到更大的市场份额至关重要。而长期来看,只有不断推陈出新,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或者对前沿技术的把控准确才能逐渐提升自身的国际竞争实力。
从上述的图片可以看的出来,国内医疗企业都在努力拼搏从产品研发、增加技术储备、市场开拓等方方面面,打压着进口企业的空间,也希望国产品牌能够真正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