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我国古代史学论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读通鉴论》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史学论著的精品。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晚年隐居衡阳湘水西岸金兰乡石船山,又称船山先生。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王夫之生于湖南衡阳一个书生之家,父亲王朝聘,叔叔王延聘和大哥王介之都是当地闻名学者,文史经义各有所长。王夫之四岁跟大哥读书,七岁读完了十三经,十四岁考中秀才,他“自少喜从人间问四方事,至于江山险要,士马食货,典制沿革,皆极意研究。读史,读注疏,于书志平表,考驳同异,人之所忽,必详慎阅之,而更以见闻证之”。(《船山遗书》卷首)由于治学注意联系实际,又不囿于旧说,因而能学贯淹博,独立不移。崇祯十五年(1642年),王夫之中举人,此时距明朝灭亡仅两年。

王夫之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天翻地覆,剧烈动荡的时代。明王朝内忧外患,气数将尽;关外满洲铁蹄纵横驰骋,虎视眈眈;中原李自成,张献忠屠王杀官,大势已成。湘水之畔一向清寂静僻的山村也不再是世外桃源了。

崇祯十六年(1643年),张献忠攻克衡州(今衡阳市),欲招聘王夫之兄弟,王氏兄弟逃藏衡山,义军扣住其父亲为人质,王夫之闻讯,以刀遍割肢体,敷以腐药,让人抬往义军处调换父亲,义军将他们父子释放了。次年,王夫之赴北京考进士,途中闻李自成攻克北京,崇祯自尽;紧接着清兵入关,王夫之悲愤异常,绝食数日,写下百韵长诗,吟罢涕泗交流,痛哭不止。顺治五年(1648年),清军南下湖广,一路肆行杀掠,王夫之组织家乡义军抗清。失败后,他又投奔广东肇庆的南明永历政权,任翰林院庶吉士等官,因权臣罗织构陷,入狱后几濒于死,后被原大顺军旧部,抗清将领高一功所救,获释后,竟不致谢。至桂王被孙可望劫迁于安隆后,王夫之“知势愈不可为,遂决计林泉”。为避清政府侦缉,改姓易服,自称瑶人,先后避居于零陵北洞,常宁西庄园,郴州兴宁山等地,在湘西南瑶族聚居区辗转流亡,晚年返衡阳,隐居石船山麓。王夫之自33岁开始隐居,至74岁逝世,始终以明遗臣自居,在清廷通缉之下,在穷山僻壤之中,倍尝艰辛,发愤著述40余年,“虽饥寒交迫,生死当前而不变。”

王夫之一生著述约百余种,凡三百卷。对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皆有研究,尤精于经史。由于他始终坚持反清立场,主张“夷夏”之辩,清政府将其书摒于《四库全书》之外,《四库未收书目》中也未列入,直至清末同治、光绪年间,后人才将其书稿汇编成《船山遗书》刊行于世,共搜录70余种,288卷。王夫之在史学上的建树,突出表现在史论方面,而晚年所作的《读通鉴论》则是他史论的代表作。他“身之所历,目之所见”,亲自经历了改朝换代的历史巨变,他痛恨满清贵族,矢志反清复明,试图从历代王朝的兴盛衰亡中,总结出一些经验教训,以供人们借鉴。因而这历尽艰难,隐遁之后的大作,充分展现出他那精辟卓绝的见解。

《读通鉴论》完稿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共三十卷。全书根据《资治通鉴》所载历史事实,对战国至五代的历史进行了评论。其中秦史一卷,两汉史八卷,三国史一卷,两晋史四卷,南北朝史四卷,隋史一卷,唐史八卷,五代史三卷。每卷据《资治通鉴》所列帝王世系,分为若干篇,每篇选取这一时期重要人物和事件进行分析和评论,对于具体史实皆略而不载。卷末附《叙论》四篇,阐明著书宗旨。

《读通鉴论》全书内容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资治通鉴》中所载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所论人物既有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这样的开国君主,也有秦二世、汉哀帝、汉献帝、隋炀帝、唐昭宣帝这样的亡国之君。对重要历史事件,也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如秦朝的废封建置郡县、汉代的外戚、宦官轮流专政、隋的速亡,唐的兴盛等等。

第二,对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专题评论。王夫之对我国历史上一些影响巨大的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并归纳为若干专题,进行评论。如国家的治乱与王朝的兴亡,社会风气与统治秩序,人才与国力的盛衰,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等等。

此外,在《读通鉴论》中,王夫之对论史方法的讨论也占有一定篇幅,提出了许多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总之,王夫之的史论视野开阔,立论独到发掘深广,其中有对史事背景的分析,事变原因的阐释,也有对制度渊源的追溯和对史事后果影响的探究。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先生的著作中,王夫之的著作遭当局摒弃时间最长,直至十九世纪中后期才被发掘整理,得见天日。这些著作一经刊布,立即在学术思想界引起巨大反响,进而直接影响到戊戌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如此巨大的思想力量从何而来呢?我们认为,贯通王夫之思想中的“经世致用”为主线的实事求是精神与“夷夏之辩”为主体的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情怀,使得王夫之的著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本篇全文采自《读通鉴论》出版说明(有删节)

《读通鉴论》——我国古代史学论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