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宋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余 一作:馀)
本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叙事为主,下阕抒情为主。
上阕中,词人用白描的手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夜醉归家图》。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两句,写词人不顾夜色已浓,仍然酒兴大发,在东坡喝得醒了又醉,醉了又醒。等他回到家里的时候,好像已经是三更时分了,也就是夜里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了。
这里,“东坡”是一片田地,占地大概十亩,苏轼因为被贬黄州,经济上十分困顿,故而开始自己耕作,这也是他自称“东坡居士”的原因。东坡农场位于黄州城东,坐落在山坡上,山顶有房子。
《宋史·苏轼传》记载:“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仿佛”二字用得好,写出了喝醉后那种迷迷糊糊的状态。
“家童鼻息已雷鸣”紧承上一句,正是因为更深露重,故而家童已经熟睡、鼾如雷鸣。
但也因此,就不能给他开门了,所以就有了接下来的“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家童睡得实在太香甜了,以至于听不到苏轼的敲门声,于是苏轼只好倚靠在藜杖上,徒自听着江水的声音。
“听江声”是以声衬静的手法,用江水的声音来衬托夜晚的安静。如果是在喧嚣的闹市,被各种嘈杂的声音包围,就很难听清楚江水流动的声音了。
过片“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词人突然发出身不由己的感叹。这两句词意谓苏轼长恨自己身处宦海,自身不属于自己所有,不知道何时才能忘记俗世的忙碌和焦躁。
“营营”指的是为了利禄而忙碌的样子。
《诗经·青蝇》有“营营青蝇”的说法。
李白也有“富贵故如此,营营何所求”的诗句。
“夜阑风静縠纹平”写的是深夜风平浪静的好景,这样的良辰美景,与白日的浮躁纷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苏轼产生了不如趁着这夜色,归隐山林的想法。
这里,“縠(hú)纹”指的是水波的细纹。
最后两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是流传千古的名句,只不过,这两句词并不是实写,而是虚写。
苏轼并没有在写下这两句词后,就真的乘上一叶小舟,归隐江湖了。这只是他一瞬间的一个理想而已,毕竟,哪怕是被贬,他也有官职在身,不可能随便就消失。
苏轼写完这首词后,次日谣传说,他已连夜坐船逃走,太守大惊,因为他有监督苏轼不得离开的职责。结果最后,却发现苏轼在家里呼呼大睡。
虽然苏轼没有像词里写的那样,泛舟江湖、不问世事,但是这首词确实吐露了他不满现实、向往自由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