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书韦睿传原文翻译? 西安名将有哪些?

韦睿传原文译文?

原文: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也。自汉丞相贤以后,世为三辅著姓。外兄杜幼文为梁州刺史,要睿俱行。梁土富饶,往者多以贿败;睿时虽幼,独用廉闻。宋永光初,袁抃为雍州刺吏,见而异之,引为主簿。

大军发郢,谋留守将,高祖难其人。久之,顾睿曰:\"弃骐骥而不乘,焉遑遑而更索。\"即日以为冠军将军、江夏太守,行郢府事。初,郢城之拒守也,男女口垂十万,闭垒经年,疾疫死者十七八,皆积尸于床下,而生者寝处其上,每屋辄盈满。睿料简隐恤,咸为营理,于是死者得埋葬,生者反居业,百姓赖之。

初,肥水堰立,使军主王怀静筑城于岸守之。魏攻陷怀静城,千余人皆没。魏人乘胜至睿堤下,其势甚盛。军监潘灵佑劝睿退还巢湖,诸将又请走保三叉。睿怒曰:\"宁有此邪!将军死绥,有前无却。\"因令取伞扇麾幢,树之堤下,示无动志。睿素羸,每战未尝骑马,以板舆自载,督厉众军。魏兵来凿堤,睿亲与争之,魏军少却,因筑垒于堤以自固。

睿起斗舰,高与合肥城等,四面临之。魏人计穷,相与悲哭。睿攻具既成,堰水又满,魏救兵无所用。魏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弩死,城遂溃。俘获万余级,牛马万数,绢满十间屋,悉充军赏。

睿每昼接客旅,夜算军书,三更起,张灯达曙。抚循其众,常如不及,故投募之士争归之。所至顿舍修立,馆宇藩篱墙壁,皆应准绳。

七年,迁左卫将军。会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还军,为魏人所蹑,三关扰动,诏睿督众军援焉。睿至安陆,增筑城二丈余,更开大堑,起高楼,众颇讥其示弱。睿曰不然为将当有怯时不可专勇是时元英复追仙琕将复邵阳之耻闻睿至乃退。

居朝廷,恂恂未尝忤视,高祖甚礼敬之。性慈爱,抚孤兄子过于己子。历官所得禄赐,皆散之亲故,家无余财。普通元年八月,卒于家,时年七十九。

初,邵阳之役,昌义之甚德睿,请曹景宗与睿会,因设钱二十万官赌之。景宗时与群帅争先启之捷,睿独居后,其不尚胜,率多如是,世尤以此贤之。

译文: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从汉丞相韦贤以后,世代都是三辅地区的望族。韦睿的表兄杜幼文是梁州刺史,邀请韦睿同行(同去梁州)。梁州很富饶,以前在那里做官的,大多由于收受贿赂而身败名裂;韦睿当时虽然年轻,却独因为廉洁而闻名。宋永光初年,袁抃担任雍州刺史,见到韦睿,认为他很不寻常,就引见他担任主簿。

大军从郢州出发,高祖考虑留谁为守将,感到难以找到那样合适的人选。过了很久,高祖望着韦睿说:\"抛弃眼前的千里马不骑,为什么还要匆匆忙忙四下寻觅呢?\"当天就任命韦睿担任冠军将军、江夏太守,代管郢州公务。当初,齐军固守郢州城时,人口将近十万,经过一年的坚守,十分之七八的人因感染瘟疫而死亡,尸体都堆在床下,而活人就睡在上面,每间屋子都是满满的。韦睿料理抚慰,全都妥善安排,于是死者得以安葬,生者返回故居,重操旧业,老百姓都很信赖他。

当初,肥水堰筑成的时候,韦睿派军中负责人王怀静在岸边筑城守卫。魏军攻陷王怀静的城池,一千多守军全部战死。魏军乘胜攻到韦睿堤下,来势凶猛。军监潘灵佑劝韦睿退回巢湖,众将领又请求退守三叉城。韦睿愤怒地说:\"岂能如此!将军退却要处死,只许前进不许后退。\"于是命令取出仪仗旌旗等物,树立在堤堰下面,以表示决不退却的决心。韦睿身体一向瘦弱,每次作战都不骑马,而是乘坐板舆,监督激励大军。魏兵前来凿堤,韦睿亲自与敌人争夺,魏兵稍稍后退,韦睿趁机在堤上筑起营垒以加强防卫。

韦睿建造战船,高度与合肥城一样,四面逼近合肥城。魏军无计可施,聚在一起悲嚎痛哭。韦睿的攻城器械已经准备就绪,堤堰中的水也灌满了,魏军援兵又派不上用场。魏军守将杜元伦登城督战,中箭而死,合肥城于是崩溃。韦睿俘获了一万多名敌军,牛马一万多匹,布匹堆满了十间房,韦睿把这些都充作了军中犒赏。

韦睿常常白天接待宾客,夜晚研读兵书,三更天就点灯起床,直到天露曙色。抚慰部下,经常担心有不周到的地方,所以投奔而来的人都争相追随他。韦睿所到之处修建军营,(无论)房屋、栅拦(还是)围墙,全都符合规范。

天监七年,韦睿升任左卫将军,恰逢司州刺史马仙琕北伐,率军返回,被魏国军队跟踪,一时各个边关骚动不已,高祖下诏命令韦睿率领各支军队前往支援。韦睿到达安陆,将城墙加高了二丈多,又挖掘深沟,筑起高楼,许多人讥讽他这是向敌人示弱。韦睿说:\"这不是示弱,作为将领应当有畏惧的时候,不能一味争强斗狠。\"当时元英仍在追击马仙琕,想雪邵阳战败之耻,得知韦睿到来,就退兵了。

韦睿身处朝廷,谦虚谨慎从不与人抵触,高祖很敬重他。他秉性慈爱,善待已故兄长的儿子超过对自己的儿子。他为官所得的俸禄赏赐,全都送给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普通元年八月,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九岁。

当初,邵阳战役之后,昌义之非常敬佩韦睿,请曹景宗和韦睿聚会,拿出钱二十万作赌金。曹景宗当时与众将争先恐后报捷,韦睿唯独甘居后人,他不求胜过别人,大都象这样,当时的人们尤其因为这点推崇他。

梁书韦睿传原文翻译? 西安名将有哪些?

西安名将?

西安名将自古至今有很多,比较有名的有以下几位:

一,西晋名将杜预。

杜预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虽不谙弓马,却以谋略出众而闻名,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无所不通,时人称其为“杜武库”。

杜预最大的功绩,当属灭吴之战,此战中,他筹谋划策,取己之长,攻敌之短,平定东吴,结束了三国纷争的乱世,建立了晋朝。

杜预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是明朝之前唯一一位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的人。

二,南梁名将韦睿。

韦睿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用兵善于以弱对强,以奇胜正,合肥之战中,他先率军大破北魏援军,而后施计巧取合肥,因此一战成名。

钟离之战,面对数倍于己的魏军,韦睿临阵不惧,从容应对,借助天灾的同时又屡兴奇兵,大破魏军,北魏军士对他畏惧不已,称其为“韦虎”。

三,抗战名将,关麟征。

关麟征,1905年生于陕西省西安市鄠县。参加了东征和北伐。是黄埔将领中的第一个抗日英雄,在1933年的长城抗战中血战古北口,歼敌2千余人。卢沟桥事变后,关麟征升任52军军长,在漳河战役、台儿庄会战中战绩突出,时人称之为“关铁拳”。52军的战斗力有多强?日军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说:“关麟征1个军应视为普通支那军10个军。”关麟征在抗日战场上屡立战功,升迁很快,1939年冬升任第15集团军总司令,年仅34岁。

1947年,关麟征接替蒋氏,担任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校长,1949年1月任陆军总司令,这是国民党大陆时期职务最高的黄埔学生。1949年秋,关麟征退出军界,后移居香港,1980年7月去世。

四,抗战名将,张耀明。

张耀明是陕西省西安市临潼人,和关麟征的关系非常密切,两人同龄、同乡、一起进入黄埔学习,同在一支部队战斗。张耀明很长时间内都是关麟征的下属。长城抗战时,任25师75旅旅长,师长是关麟征;关麟征升任52军军长后,张耀明接任25师师长;后来又接任52军军长,关麟征任第9集团军(15集团军改编而成)总司令后,张耀明为副总司令。

1943年,张耀明调任第4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38军军长,1949年9月,又接替关麟征成为黄埔军校第三任校长。1972年10月,张耀明在台湾去世。

五,抗战名将,张灵甫。

张灵甫,1903年出生,陕西省西安市长安人,早年曾考入北京大学。1926年,在于右任推荐下,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他从排长、连长开始,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担任了被称为“御林军”的国军整编74师(国军五大主力之一)师长。

虽然张灵甫战死于孟良崮战役中,但不可否认他在抗日战场上贡献。从淞沪、徐州会战,到武汉、上高会战,再到第二次长沙会战、鄂西会战,都有张灵甫奋勇冲杀的身影。万家岭战役,张灵甫亲率突击队飞夺张古山,使日军106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抗战之初,张灵甫只是上校团长,抗战结束时,升迁为中将副军长,离不开他的赫赫战功。

南朝四杰?

南朝四杰:檀道济,陈显达,韦睿,吴明彻。

1.南朝-宋:檀道济(?-436年4月9日),高平郡金乡县(今山东省金乡县)人。东晋末年名将,刘宋开国元勋。

檀道济出身寒门。最初参加谢玄创建的北府兵,投身于刘裕部下。随刘裕率兵平定桓玄之乱 ,之后又随从刘裕平定卢循之乱。义熙十二年(416年),拜冠军将军,随刘裕攻打后秦,披荆斩棘地破后秦新蔡、洛阳、潼关;联合王镇恶收复长安,灭亡后秦。刘宋建立后,封护军将军、散骑常侍、丹阳尹,迁镇北将军、南兖州刺史,抵御北魏进攻。宋文帝刘义隆即位后,拜征北将军,封武陵郡公,平定了谢晦的叛乱,拜征南大将军、江州刺史。元嘉八年(431年),参加元嘉北伐,救援滑台未果,被宋文帝视为养寇自重。元嘉十三年(436年),全家遇害,赠司空。

2.陈显达。

南朝-齐:陈显达(427年-500年),南彭城郡彭城县(今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人。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

陈显达初仕刘宋,跟随沈攸之北伐,拜濮阳太守。后追随齐高帝萧道成,平定刘休范、沈攸之叛乱。南齐建立后,拜护军将军,先后担任南兖州、益州、雍州、江州刺史。之后拥立齐明帝即位,拜太尉兼侍中,封鄱阳郡公。永明二年(484年)十月,陈显达平定益州山夷叛乱。永元元年(499年),陈显达率部4万人,进攻北魏,多次大破北魏名将元英。陈显达出人的军事统帅能力,善于权变的处世哲学和政治才华,历来为人称道。

永元初年(499年),东昏侯萧宝卷即位,擅杀大臣。陈显达担心遇害,遂起兵反叛,拥立建安王萧宝寅为帝,带兵进攻建康,兵败被杀,年七十二。

2.韦睿。

南朝-梁:韦睿 (442年-520年9月20日),字怀文。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南北朝时期南梁名将。

韦睿出身关中士族,早年任上庸太守。南齐末年,韦睿随萧衍起兵,“多建策,皆见用”。南梁建立后,拜廷尉,封都梁子。天监四年(505年),督军北伐,攻小岘城。继而进军合肥,引肥水灌城,大破北魏军。天监五年(506年),与曹景宗率军于钟离之战中大破北魏,取得“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因功进爵永昌侯。官至侍中、车骑将军。普通元年(520年),韦睿去世,终年七十九岁。获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严”。

韦睿善待百姓,一生廉洁,家无余财。北魏人对其颇为畏惧,称他为“韦虎”。明朝杨慎称韦睿为“六朝人才”之冠。

4.吴明彻。

南朝-陈:吴明彻(512年―578年),字通昭,南兖州秦郡(今江苏南京市六合区)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

吴明彻自幼本性至孝。承圣三年(554年),结交陈霸先于京口,拜戎昭将军、安州刺史。绍泰元年(555年),随从周文育征讨杜龛、张彪之乱。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称帝后,拜安南将军,随从侯安都征讨王琳,平定华皎叛乱,大败周梁联军,夺取西梁三郡,拜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太建五年(573年),兴兵北伐,大败北齐军队,收复淮南之地,升任司空、车骑大将军、南兖州刺史,封南平郡公。太建九年(577年),再度北伐,屡败北周将领梁士彦。因背疾发作,作战失利,为北周名将王轨所俘,北周宣帝礼遇有加,拜大将军,封怀德郡公。

太建十年(578年),忧愤成疾,卒于长安。至德元年(583年),陈后主回顾勋劳,追封吴明彻为邵陵县开国侯。

陈朝武将排名?

10、陈显达(427—500),南北朝时期南齐名将。中国杰出军事家、政治家。

9、韦孝宽(公元509年—公元580年),名叔裕,字孝宽,汉族,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8、斛律光(515年―572年年),字明月,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北齐名将。善于骑射,号称“落雕都督”。

7、曹景宗(457—508年),字子震,新野(今河南境内)人,南北朝时期梁朝名将。出身将门,幼时就以勇猛闻名。

6、檀道济(?—公元436年),南朝宋将领。汉族,祖籍高平金乡(今属山东金乡县卜集乡檀庄),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身出寒门,从军20余年,由士兵升至大将军。

5、宇文泰(公元507—556年),字黑獭(一作黑泰),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西)人,鲜卑族,西魏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和权臣,也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掌权22年。

4、韦睿 (公元442—520年),字怀文,南朝梁武帝时名将。汉族,原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祖父时迁至襄阳(今属湖北)。其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

3、陈武帝陈霸先(503年—559年),字兴国,小字法生,吴兴(今浙江长兴)长城下若里人,汉太丘长陈寔之后。陈霸先出身低微,受萧映赏识,随任为广州府中直兵参军,不久出任西江督护、高要太守。通过平定“侯景之乱”,陈霸先渐渐控制了梁朝的政权,太平二年(557年)废梁敬帝,自立为帝,建立大陈,改元永定,是为陈武帝。

2、宋武帝刘裕(363年4月16日—422年6月26日)字德舆,小名寄奴,汉族,祖籍彭城县绥舆里(今安徽省萧县县城东北二十里,在今萧县境内),兴宁元年三月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曾两度北伐,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功勋卓著。南北朝时期宋朝的建立者,史称宋武帝。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刘宋开国之君。

1、陈庆之(484~539),字子云,汉族,义兴国山(今江苏省宜兴市)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将领。南北朝第一名将。曾率领梁军7000攻魏,从铚县至洛阳,前后作战47次,攻城32座,皆克,所向无前。

韦睿为辅国将军人物品格特征?

立太子后,韦睿担任太子右卫率,并出任辅国将军。天监四年,梁军北伐,梁武帝下诏让韦睿统领各路军马。韦睿派长史王超宗、梁郡太守冯道根攻打北魏的小岘城,未能攻下。韦睿在围城的营寨巡视时,发现魏城中忽然有数百人走了出来,在城外列阵。韦睿想攻打他们,各位将领都说:“我们刚刚都是轻装而来,没有作战的准备,等我们回去穿上盔甲后,才能够向他们进攻。”韦睿说:“不能这样。北魏城中共二千多人,关闭城门坚守,完全能够自保。现在这些人无故走出城外,他们一定是骁勇的将士,如果能挫败他们,这城池就自然可以攻下。”众将仍然犹豫不决,韦睿指着自己的符节说:“朝廷授给我这符节,不是用它来作装饰的,我的军法,是不可违抗的。”于是向魏军发起进攻,将士们都拚死作战,魏军果然败阵而逃,韦睿趁势急攻,到第二天晚上把小岘城攻了下来。

韦睿对老朋友,毫不吝惜,年龄七十以上的士大夫,韦睿大多让他们担任假板县令,因此乡里人都很思念他。天监十五年,韦睿上表请求辞官,梁武帝颁发嘉奖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天监十七年,征召他为散骑常侍、护军将军,不久赐给一支鼓吹乐队,并宣召他入宫值班。韦睿在朝廷中,为人温顺恭谨,从不与人对视,梁武帝非常敬重他。韦睿本性慈爱,抚养成了孤儿的侄子,待他胜于自己的儿子。他将历来任官所得的俸禄和赏物,都分给了亲戚朋友,家里没有多余财物。后来被任为护军,在家里闲暇无事,他仰慕万石、陆贾的为人,于是把他们的像画挂在墙上独自欣赏。当时他虽然年事已高,但有空的时候还督促儿子们读书学习。他的第三子韦棱,尤其通晓五经史籍,当时的人都称赞他博识广闻。每当韦睿坐着的时候,韦棱就要他解说经书,韦睿对疑难要义的阐释,韦棱往往比不上。梁武帝当时正一心礼佛,全国也都迅速跟从,形成风气。韦睿身居要职,却不愿跟随世俗之风,他的行为大致和往常一样。

他的家族是三辅地区有名的大姓。在宋、齐时并没有突出表现。宋时为右军将军、辅国将军等职。指挥果断,谋略过人。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xxx@163.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